五月六日晴芮君节卞西仲诸友来泛蒲和韵

端午凄凉雨压城,忽然端六报新晴。

素衣尘暗行人老,绿树阴浓曙日明。

倦眼冥冥浑似雾,忧心悄悄只如酲。

枇杷荐酒犹堪醉,杏子微酸尚带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端午时节凄风冷雨笼罩城池,突然间端阳节气带来了晴朗天气。
穿着素白的衣服,行人显得更加苍老,绿树下的阴影因晨曦而显得浓厚明亮。
疲惫的眼睛模糊不清,仿佛被雾气笼罩,内心忧虑悄无声息,如同宿醉未醒。
尽管枇杷美酒还能助人醉意,但微酸的杏子还带着几分生涩。

注释

凄凉:悲凉、凄清。
雨压城:雨势大得仿佛要压垮城市。
忽然:突然。
端六:端午节。
新晴:放晴。
素衣:白色的衣服。
尘暗:布满灰尘显得暗淡。
行人老:行人显得老态。
绿树阴浓:绿树下的阴影浓重。
曙日:清晨的阳光。
倦眼:疲倦的眼睛。
冥冥:模糊不清的样子。
浑似雾:像被雾气遮住。
忧心:忧虑的心情。
悄悄:静悄悄地。
如酲:如同宿醉未醒。
枇杷荐酒:用枇杷佐酒。
犹堪醉:还能使人陶醉。
杏子微酸:杏子带有微微酸味。
尚带生:还带着未完全成熟的生涩。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端午时节的画面,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端午凄凉雨压城,忽然端六报新晴。”这里诗人捕捉到了端午节前的天气变化,从阴雨到晴朗,这种突变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波动,也许是对即将到来的节日有所期待,又或是不经意间的情绪起伏。

“素衣尘暗行人老,绿树阴浓曙日明。”诗人穿着简洁的素色衣裳,在尘世中行走,透露出一丝苍老感。然而随着天气的转晴,绿树的阴影变得更加浓郁,曦光逐渐变得明媚,这是对比鲜明的描绘,也反映了诗人内心从淡漠到清醒的过程。

“倦眼冥冥浑似雾,忧心悄悄只如酲。”诗人的眼睛因长时间的凝视或许是思虑过度而显得疲惫,就像被薄雾笼罩。他的忧虑也随之升起,但却是轻微的,如同酒意初醒时的那份微醺。

“枇杷荐酒犹堪醉,杏子微酸尚带生。”诗人提到枇杷和杏子,这两种水果在端午节前后正当时令。枇杷作为一种美酒的佐料,即便已经能够令人微醺,而杏子的味道则是微酸而不失其生机。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食物的鲜活,也象征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和生命力的勃发。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内心感受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在端午节这一特定时刻的复杂情感体验。

收录诗词(780)

仇远(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 字:仁近
  •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1247年~1326年

相关古诗词

元夕放夜

绣衣玉节驻江城,放得元宵两夜晴。

陆地金莲方滟滟,一天明月故盈盈。

逻兵酣卧忘钟韵,游子欢呼趁鼓声。

儿女看灯归较晚,老夫自剔读书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元夕恩霈即事

驲骑中宵至,圜扉彻晓空。

天恩何旷荡,春意亦冲融。

灯火千家市,弦歌一亩宫。

明知和气聚,瑞雪舞东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元友山南山新居(其二)

幽居稳占南山下,人迹稀疏水竹村。

转巷始知犹有路,傍湖更好别开门。

酒尊尽日尝谋妇,诗课閒时略抱孙。

孤鹤不来高士少,暗香且伴月黄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元友山南山新居(其一)

桃柳参差出短墙,小楼突兀看湖光。

出门便与青山对,读易能消白日长。

砚石洗来如玉润,药苗晒得似茶香。

邻僧亦有通文者,常把诗来恼漫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