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近几仲有龙尾子石砚,以铜剑易之

我家铜剑如赤蛇,君家石砚苍璧椭而洼。

君持我剑向何许,大明宫里玉佩鸣冲牙。

我得君砚亦安用,雪堂窗下《尔雅》笺虫虾。

二物与人初不异,飘落高下随风花。

蒯缑玉具皆外物,视草草《玄》无等差。

君不见秦赵城易璧,指图睨柱相矜誇。

又不见二生妾换马,骄鸣啜泣思其家。

不如无情两相与,永以为好譬之桃李与琼华。

形式: 古风 押[麻]韵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作品。苏轼在诗中描绘了两位朋友之间交换礼物的情景,其中一方以石砚换取铜剑,通过对比两种物品的特性和象征意义,抒发了对友情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首先,"我家铜剑如赤蛇,君家石砚苍璧椭而洼"一句,形象地描绘出两种不同材质的物品:锋利而威猛的铜剑与坚固而古朴的石砚。接下来的几句则是对这两件物品在使用中的情景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其中"君持我剑向何许,大明宫里玉佩鸣冲牙"一句,表达了一种豪迈和权贵气息,而"我得君砚亦安用,雪堂窗下《尔雅》笺虫虾"则显现出一种文人墨客的淡定与书卷气。

在诗歌后半部分,作者提出了一个哲理,即"二物与人初不异,飘落高下随风花。蒯缑玉具皆外物,视草草《玄》无等差"。这里,作者通过将物品与人类的命运相比较,表达了一种对世事无常和平淡看待万物的心态。

最后两句"不如无情两相与,永以为好譬之桃李与琼华"则是苏轼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总结。这里的“无情”并非冷漠,而是一种超脱世俗情感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中,友谊、物品乃至自然万象,都能达到一种永恒不变的完美状态,这种完美正如桃李与琼华这两种不同却都令人喜爱的事物。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苏轼的文学才华,更重要的是,它透露了一位宋代文人的深邃情感和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张作诗送砚反剑,乃和其诗,卒以剑归之

赠君长铗君当歌,每食无鱼叹委蛇。

一朝得见暴公子,櫑具欲与冠争峨。

岂比杜陵贫病叟,终日长镵随短蓑。

斩蛟刺虎老无力,带牛佩犊吏所诃。

故将换砚岂无意,恐君雕琢伤天和。

作诗反剑亦何谓,知君欲以诗相磨。

报章苦恨无好语,试向君砚求馀波。

诗成剑往砚应笑,那将屋漏供悬河。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去岁九月二十七日,在黄州,生子遁,小名干儿,颀然颖异。至今年七月二十八日,病亡于金陵,作二诗哭之(其一)

吾年四十九,羁旅失幼子。

幼子真吾儿,眉角生已似。

未期观所好,蹁跹逐书史。

摇头却梨栗,似识非分耻。

吾老常鲜欢,赖此一笑喜。

忽然遭夺去,恶业我累尔。

衣薪那免俗,变灭须臾耳。

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泻水。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去岁九月二十七日,在黄州,生子遁,小名干儿,颀然颖异。至今年七月二十八日,病亡于金陵,作二诗哭之(其二)

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

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

故衣尚县架,涨乳已流床。

感此欲忘生,一卧终日僵。

中年忝闻道,梦幻讲已详。

储药如丘山,临病更求方。

仍将恩爱刃,割此衰老肠。

知迷欲自反,一恸送馀伤。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叶涛致远见和二诗,复次其韵(其一)

平生无一女,谁复叹耳耳。

滞留生此儿,足慰周南史。

那知非真实,造化聊戏尔。

烦恼初无根,恩爱为种子。

烦公为假说,反覆相指似。

欲除苦海浪,先乾爱河水。

弃置一寸鳞,悠然笑侯喜。

为公写馀习,瓶罍一时耻。

形式: 古风 押[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