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见和又成一首寄之

忆昔同台接胜游,相期端不愧清流。

一时人物存无几,百岁光阴挽不留。

老去只思陶靖节,向来尤叹薛居州。

亦闻聚首时倾倒,应笑衰翁守故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回忆起当年一同在台上共度美好时光,相互期望彼此都能成为清流人物。
那些一时的杰出人物如今所剩无几,百年光阴却无法挽留匆匆流逝。
年老后我只想效仿陶渊明的生活,一直感叹薛居州的才情。
也曾听说聚会时大家赞赏有加,应该会笑我这衰老的老人还坚守在这里。

注释

昔:过去。
接胜游:共享佳趣。
清流:指品行高洁的人。
存无几:所剩不多。
光阴:时间。
挽不留:无法挽留。
陶靖节:陶渊明,以其隐逸生活著名。
薛居州:虚构人物,可能指有才华的人。
聚首:聚会。
衰翁:老朽之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吴芾的作品,表达了对友情和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于时间流逝和人世变迁的感慨。开篇“忆昔同台接胜游”即设置了一种缅怀往昔的情绪,诗人回想起与朋友们共同在高台上观赏胜景的情境,相约之下并无愧于清澈的溪流,这里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写,也象征着纯洁无暇的人际关系。

接着“一时人物存无几,百岁光阴挽不留”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们如今已所剩无几,以及时间飞逝、难以挽留的无奈。这两句通过对比昔日众多的同侪与今日稀少的人物,强化了时光易逝、友情难寻的主题。

“老去只思陶靖节,向来尤叹薛居州”则是诗人在年岁增长后,对于陶渊明和薛收之类高洁隐逸者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浓厚的情感。这里的“陶靖节”指的是陶渊明,他辞官归田,过着一种超脱世俗的清贫生活;而“薛居州”则是指薛收,他选择了隐逸山林,不问世事。诗人通过这些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于淡泊名利、远离尘嚣的向往。

最后两句“亦闻聚首时倾倒,应笑衰翁守故丘”则是对朋友们偶尔聚首时仍然保持着昔日欢乐气氛的赞美,以及对于那些坚持过去生活方式的人的宽容。这里的“衰翁”指的是年老体衰的诗人自己,而“守故丘”则表明了尽管岁月流逝,内心仍然坚守着对往昔美好时光的珍视。

整首诗通过对过往美好的回忆,对友情和时代变迁的感慨,以及个人对于淡泊名利生活态度的向往,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和丰富的人生哲理。

收录诗词(1146)

吴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浙江台州府人(现今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田市吴桥村)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官秘书正字,因揭露秦桧卖国专权被罢官。后任监察御史,上疏宋高宗自爱自强、励精图治

  • 字:明可
  • 号:湖山居士
  • 生卒年:1104—1183

相关古诗词

二月晦日劝耕石城三首(其三)

兀坐无聊赖,所期怀抱开。

偶驱千骑出,还得十朋来。

遣兴非无句,消愁亦有杯。

此心终不乐,祇是忆天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二月晦日劝耕石城三首(其二)

经年萦吏役,今日作春游。

梅雪随风去,桃花逐水流。

已惊时节晚,还叹物华休。

扰扰终何补,归与老一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二月晦日劝耕石城三首(其一)

春晓喜新晴,聊为野外行。

残花红雨乱,垂柳绿丝轻。

路入藏云寺,山围走马城。

空馀怀古意,往事与谁评。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二月望日三七侄移庖于休休堂约四老人为送春之集拙者预一老之数因成八句

光阴过眼似奔轮,谁保生前梦幻身。

四老共成三百岁,一时已胜万千人。

得閒对酒须拚醉,乘健看花莫厌频。

勿谓病多衰已甚,尚堪开口送残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