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宋代的释清远所作,名为《偈颂一一二首(其六十二)》。诗人以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视角,探讨了宇宙万物的相对性以及心灵与外在世界的融合。
首句“总别同异兼成坏,祇是山僧与众人”,开篇即揭示了世间万物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同时存在着生成与毁灭的过程,这不仅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类社会的常态。这里将“山僧”与“众人”并提,意味着这种普遍现象不仅局限于特定群体,而是普遍存在于所有生命之中。
接着,“高广须弥入芥子,无边刹海在微尘”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宏大的宇宙景象与极小的事物相联系,强调了宇宙的无限性和微观世界的复杂性。须弥山象征着广阔与高远,而芥子则是极其微小的事物,两者之间的对比,展现了宇宙中存在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生命与物质。同样地,无边刹海代表了广阔的佛国世界,而微尘则指代了构成宇宙的基本单位,这两者之间的关联,暗示了宇宙的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昼复夜,秋复春,境寂心融事事真”三句,进一步阐述了时间的循环与四季更迭,以及心灵与外界环境的和谐统一。诗人认为,在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认识到一切皆为真实的存在。这里的“境寂心融”表达了在静谧的环境中,心灵与外界环境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从而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宇宙的真理。
最后,“七宝大车既如此,去来语默莫因循”两句,以“七宝大车”作为比喻,象征着人生旅程中的各种财富与资源。诗人提醒人们,无论是在行动还是言语上,都应避免盲目追求或过度依赖,而应遵循自然法则,顺应宇宙的规律,以达到内心的平和与智慧的增长。这里的“去来语默”指的是行动、言语和沉默,强调了在面对生活中的选择时,应保持审慎和理性,避免随波逐流。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宇宙的奥秘、生命的本质以及心灵与外在世界的和谐关系,展现了诗人对宇宙、人生和自我认知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