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瀛王吟诗台

林壑少佳色,风雷有清秋。

为问北山灵,吟台何久留。

时危亦常事,人生足良谋。

不有拨乱功,当乘浮海舟。

飘飘扶摇子,脱屣云台游。

每闻一朝革,尚作数日愁。

朝廷乃自乐,山林为谁忧?

视彼昂昂驹,奈此汎汎鸥。

四维既不张,三纲遂横流。

坐令蚩蚩民,谓兹圣与俦。

蚩蚩尚可恕,儒臣岂无尤。

不有欧马笔,孰能回万牛。

太行千里来,萧洒横中州。

今朝此登临,孤怀涨岩幽。

何当铲叠嶂,一洗佗山羞。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由元代诗人刘因所作,名为《冯瀛王吟诗台》。诗中描绘了冯瀛王吟诗台周围的环境,以“林壑少佳色,风雷有清秋”开篇,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深邃的氛围。接着诗人发问:“为问北山灵,吟台何久留。”似乎在询问山灵,吟诗台为何长久地留存于此。

接下来的几句“时危亦常事,人生足良谋。不有拨乱功,当乘浮海舟”,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如何应对乱世的思考。他提到,虽然时局动荡,但人们仍需有智慧和策略,否则只能选择逃避。这种思想体现了诗人对于社会责任和应对挑战的深刻理解。

“飘飘扶摇子,脱屣云台游”两句,可能是在比喻那些能够超越世俗,追求更高理想的人。他们如同扶摇直上的鸟儿,自由自在,不受束缚。这反映了诗人对自由和超越的向往。

“每闻一朝革,尚作数日愁。朝廷乃自乐,山林为谁忧?”这两句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批评了朝廷官员只顾自己的安逸,而忽视了百姓的疾苦。诗人对这种现象感到忧虑,同时也对山林的宁静与自然之美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视彼昂昂驹,奈此汎汎鸥。四维既不张,三纲遂横流。”这里通过对比“昂昂驹”(高傲的马驹)和“汎汎鸥”(随波逐流的鸥鸟),形象地描绘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四维(礼、义、廉、耻)不再稳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失去了约束力,社会道德沦丧。

“坐令蚩蚩民,谓兹圣与俦。蚩蚩尚可恕,儒臣岂无尤。”诗人指出,愚昧无知的民众或许可以原谅,但身为儒家学者的官员却不能免责。他们本应是道德的引领者,却未能履行职责,这是对当时官僚阶层的严厉批评。

最后,“不有欧马笔,孰能回万牛。太行千里来,萧洒横中州。今朝此登临,孤怀涨岩幽。何当铲叠嶂,一洗佗山羞。”这几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改变现状的渴望,希望有如欧阳修、司马光这样的杰出人物出现,能够扭转乾坤。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当前社会状况的无奈和孤独感,期待着有一天能够清除社会的种种弊病,恢复清明。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也有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思想和强烈的责任感。

收录诗词(272)

刘因(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初名骃,字梦骥。3岁识字,6岁能诗,10岁能文,落笔惊人。年刚20,才华出众,性不苟合。家贫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题所居为“静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辞官归。母死后居丧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为官,他以疾辞。死后追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明朝,县官乡绅为建祠堂

  • 字:梦吉
  • 号:静修
  • 籍贯: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县)
  • 生卒年:1249~1293

相关古诗词

张燕公读书堂

阴壁下寒泉,阳崖隐深洞。

想像张幽州,当年此弦诵。

遐情纳方寸,灏露惊宵梦。

既有真积功,岂无致时用。

不然起绝学,犹当垂后统。

济济唐开元,儒臣相伯仲。

文虽数燕许,名不并姚宋。

遂令百世下,烟霞抱馀痛。

寻幽纵步贪,怀古清歌送。

缅思白鹿翁,眼中见连栋。

兹山有道气,会遇或天纵。

聊以永今朝,白云不可种。

形式: 古风

龙潭

盘磴脱交荫,平坛得高岑。

高岑不可攀,哀湍激幽音。

穷源岂不得,爽气来骎骎。

灵润发山骨,沮洳下崖阴。

为问石上苔,妙理谁曾寻。

乾坤有乾溢,此水无古今。

下有灵物栖,倒影毛发森。

东州旱连岁,呼龙动云林。

顾此百丈潭,岂无三日霖。

为霖此虽能,鞭策由天心。

日暮碧云合,空山深复深。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经古城

我行常山尾,高城下吾前。

按辔览形势,依依见全燕。

易水开前襟,飞狐连右肩。

遥想豪杰场,抚己增慨然。

薪人过我傍,一笑如相怜。

指城前问余,考古今几年。

沈思未及答,行歌入苍烟。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孤云

孤云生几时,冉冉何所适?

岂无昆华高,路远嗟独力。

徘徊天中央,明月为颜色。

下有幽栖士,岁宴倚青壁。

朝饮涧下泉,暮拂松间石。

相对澹忘情,倒影寒潭碧。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