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劝分出伏龙因谒武侯庙

庐存龙去迹成非,草木空山圣得知。

成败论人陈寿史,功名馀恨少陵诗。

初心何只三分汉,伟略徒誇十倍丕。

半夜松声捲风雨,犹如抱膝啸吟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龙潭遗迹已不再,草木荒山显圣贤。
成败评判在史书,杜甫诗中留遗愿。
初始志向仅如三分汉,宏伟谋略却胜曹丕十倍。
半夜松涛卷风雨,仿佛怀才吟啸诗篇。

注释

庐存:龙潭遗址。
龙去迹:龙潭消失的痕迹。
成非:不再存在。
草木空山:荒芜的山林。
圣得知:圣贤能理解。
成败论人:以成败来评价人物。
陈寿史:陈寿的历史著作(指《三国志》)。
功名馀恨:功业遗憾。
少陵诗:杜甫的诗(杜甫别号少陵野老)。
诗:诗歌。
初心:最初的志向。
三分汉:指三国时期的蜀汉。
伟略:伟大的策略。
十倍丕:超过曹丕的十倍。
半夜松声:半夜的松涛声。
捲风雨:席卷风雨。
抱膝啸吟:抱着膝盖吟唱。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李曾伯所作,题目为《以劝分出伏龙因谒武侯庙》。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历史英雄成败的思考,以及个人功名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庐存龙去迹成非"一句,意在表明历史上的英雄事迹已经成为过去,只留下遗迹作为凭证,而这些遗迹本身也变得不再真实。"草木空山圣得知"则是说只有自然万物才能洞察到这些伟大而又寂寞的历史。

接着,"成败论人陈寿史"指的是三国时期的史学家陈寿,他在《三国志》中对人物的成败进行了评价。"功名馀恨少陵诗"则是说历代才子李陵(即苏武)的诗作充满了对功名的渴望和遗憾。

第三句"初心何只三分汉"中的“初心”指的是最初的志向,“三分汉”可能是指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或事件,这里诗人表达了一种对于历史英雄事迹的怀念与自我反省。"伟略徒誇十倍丕"则是在强调自己的雄才大略,但这些都只是空谈,没有实际行动。

最后两句"半夜松声捲风雨,犹如抱膝啸吟诗"描绘了一个深夜里,风雨中松树的飒飒声响,如同古人抱膝长吟,抒发胸中的豪情。

李曾伯通过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个人才华的自信,同时也流露出了一种时代英雄已逝,个人的雄心壮志与时空隔离的哀愁。

收录诗词(788)

李曾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 字:长孺
  • 号:可斋
  • 籍贯:要亦戛戛异
  • 生卒年:1198年-1268年

相关古诗词

劝驾桂林乡举

十年复此主文盟,喜得名邦岁贡英。

宴启鹿鸣珠照乘,堂开鹏运玉连城。

梅花雪里传魁信,桂子风前送客程。

若到天庭问南事,细陈长策为销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午行即事

数日征行喜即晴,山明溪秀翠为屏。

竹门梅出数枝白,松外山横几叠青。

人渐采茶登陇阜,家多酿秫市邮亭。

短舆午困几成梦,两两枝禽为唤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壬子劝驾

人物从来盛楚南,新元诏士奉芝函。

身逢熙运千之一,名占巍科十有三。

好趁驿梅催骑策,归来官柳映袍蓝。

池边相祝趋闻喜,剩取宫花一朵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壬子江陵寄闻人松庵

不见松庵又几年,书来云欲卜新椽。

我方北寨愁供戍,君盍西湖喜结缘。

多谢烹鱼勤客遗,薄言骑鹤寓腰缠。

惜无广厦欢颜力,姑用长安作酒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