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一二首(其九十)

空生不解岩中坐,春暖桃花树树红。

漏泄天机无觅处,都缘露柱挂灯笼。

灯笼灯笼,却有古风。露柱露柱,善解提举。

一旦师姑是女儿,大悟堂中吃茶去。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的语境展开,充满了哲理与智慧的火花。诗人通过“空生”与“春暖桃花”的对比,以及对“天机”与“露柱挂灯笼”的描述,巧妙地传达了禅宗中关于空性、因果与觉悟的深刻思想。

“空生不解岩中坐”,这里的“空生”并非实指某个人物,而是借指一切事物的本质——空性。在禅宗中,“空”意味着万物皆空,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一切都在变化之中。然而,对于“空生”而言,它似乎不明白为何要“岩中坐”,即不明白为何要寻求静心、冥想或修行,这实际上是在探讨人对于生命意义和存在本质的无知。

“春暖桃花树树红”,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桃花盛开,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里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美丽,更象征着生命的觉醒和新生。桃花的红色,也寓意着内心的觉醒和热情的释放。

“漏泄天机无觅处”,“天机”在这里指的是宇宙的奥秘、生命的真谛或是禅宗中的智慧。然而,诗人说“无觅处”,意味着这些真理难以言传,无法直接寻得,需要通过修行、悟道来体会。这反映了禅宗中强调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理念。

“都缘露柱挂灯笼”,“露柱”通常是指寺庙中用于支撑屋顶的柱子,而“灯笼”则是用来照明的工具。这里通过“露柱挂灯笼”这一形象的比喻,表达了禅宗中关于“自性光明”的概念。即使在最平凡的事物中,也能发现内在的光明与智慧,如同灯笼照亮黑暗,露柱也承载着生命的光辉。

最后两行“灯笼灯笼,却有古风。露柱露柱,善解提举。一旦师姑是女儿,大悟堂中吃茶去。”进一步深化了主题。灯笼和露柱都是禅宗修行中的象征,它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智慧和启示。诗人通过幽默的语言,暗示了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灯笼”和“露柱”,即内在的智慧和指引。最后一句“一旦师姑是女儿,大悟堂中吃茶去”,则以一种轻松诙谐的方式,表达了在悟道之后,生活可以变得简单而自在,如同在悟道的殿堂中品茶一般,享受心灵的宁静与满足。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禅宗中关于生命、觉悟和内在智慧的思考,鼓励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自我,体悟生命的真谛。

收录诗词(316)

释清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颂一一二首(其九十一)

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

痕垢尽时光始现,心法双亡性即真。

根尘既谢,镜光现前。心法双亡,如何则是。

赤??身无妄想,眼闻耳见离攀缘。

形式: 偈颂

偈颂一一二首(其九十二)

迎日出门去,已觉披烟雾。

冒月望山归,重露湿禅衣。心悄悄,步迟迟。

无孔笛,再三吹。哩哩逻,逻逻哩。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犹唱翠眉低。

君更听,莫狐疑。

形式: 偈颂

偈颂一一二首(其九十三)

海门山,长安道,茫茫烟水连芳草。

楼头客,马上郎,一听落梅悲故乡。

春风过眼花飞尽,蝴蝶翩翩过短墙。

君更听,是何章。

形式: 偈颂

偈颂一一二首(其九十四)

帝力丘山重,君恩宇宙宽。

不才何以报,处处得心安。

形式: 偈颂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