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笋行

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

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藓蚀尽波涛痕。

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难明论。

恐是昔时卿相墓,立石为表今仍存。

惜哉俗态好蒙蔽,亦如小臣媚至尊。

政化错迕失大体,坐看倾危受厚恩。

嗟尔石笋擅虚名,后来未识犹骏奔。

安得壮士掷天外,使人不疑见本根。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翻译

你可曾看见益州城西门,路边两座石笋矗立对蹲。
自古以来相传它们是海底泉眼,苔藓剥蚀,留下波涛的痕迹。
雨水频繁,石笋常显瑟瑟之色,此事难以定论。
恐怕是昔日权贵的陵墓标记,如今石碑依然屹立。
可惜世人常被蒙蔽,就像小臣讨好最高统治者。
政治教化混乱,失去根本,眼看国家摇摇欲坠,却受宠若惊。
唉,那石笋徒有虚名,后人不知其真实价值,仍在盲目追求。
如何才能有壮士一掷之力,揭示事物的本质呢?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石笋行》,通过描写益州城西门外两块高耸的石笋,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沧桑和现实政治的深刻思考。

"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藓蚀尽波涛痕。" 这几句设置了场景,同时引出了历史传说和自然景观的对比,石笋如同两只巨兽守护着城门,而它们曾经被传为海中之眼,时间的流逝让苔藓覆盖其上,波涛也在其表留下痕迹。

"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难明论。恐是昔时卿相墓,立石为表今仍存。" 这里的“瑟瑟”形容雨声,也传达了一种不安的情绪。诗人推测这些石笋可能是古代名将之墓的标志,流露出对过去英雄事迹的怀念和敬畏。

"惜哉俗态好蒙蔽,亦如小臣媚至尊。政化错迕失大体,坐看倾危受厚恩。" 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当时政治颓败、官员阿谀奉承的不满和悲哀,同时也反映出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难以保持正直。

"嗟尔石笋擅虚名,后来未识犹骏奔。安得壮士掷天外,使人不疑见本根。" 最后的几句抒发了诗人对于真正英雄品格的渴望,希望有壮士能超越世俗的束缚,让人们重新认识到真正的勇气和力量所在。

整首诗通过对石笋的描绘和对历史的联想,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对于英雄品格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唐代中期政治上的种种不满。

收录诗词(1462)

杜甫(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 字:子美
  • 籍贯: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
  • 生卒年:712-770

相关古诗词

石龛

熊罴哮我东,虎豹号我西。

我后鬼长啸,我前狨又啼。

天寒昏无日,山远道路迷。

驱车石龛下,仲冬见虹蜺。

伐竹者谁子,悲歌上云梯。

为官采美箭,五岁供梁齐。

苦云直簳尽,无以充提携。

奈何渔阳骑,飒飒惊烝黎。

形式: 古风 押[齐]韵

石犀行

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

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

蜀人矜誇一千载,汎溢不近张仪楼。

今年灌口损户口,此事或恐为神羞。

终藉堤防出众力,高拥木石当清秋。

先王作法皆正道,鬼怪何得参人谋。

嗟尔三犀不经济,缺讹只与长川逝。

但见元气常调和,自免洪涛恣凋瘵。

安得壮士提天纲,再平水土犀奔茫。

形式: 古风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形式: 古风

示从孙济

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权门多噂?,且复寻诸孙。

诸孙贫无事,宅舍如荒村。

堂前自生竹,堂后自生萱。

萱草秋已死,竹枝霜不蕃。

淘米少汲水,汲多井水浑。

刈葵莫放手,放手伤葵根。

阿翁懒惰久,觉儿行步奔。

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

小人利口实,薄俗难可论。

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

形式: 古风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