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十三山的壮丽景色和独特地貌,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十三山的雄伟与变幻展现得淋漓尽致。
首句“辽西岭万里,戴土皆平衍”描绘了辽西岭的广阔与平坦,为接下来的十三山的描写奠定了背景。接着,“独有十三山,石骨开生面”,点明了十三山的独特之处,它们在平坦的环境中突显出自己的风貌。
“削疑斧凿工,画敌丹青善”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形容十三山的形状如同经过精心雕琢,又如同画家的妙笔生花,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山体的形态之美。
“峰峰插烟霄,缥缈穷万变”描绘了十三山的高耸入云,以及其形态变化无穷,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崩奔类马驰,离立如人战”通过动态的比喻,展现了山峰的动态美,仿佛是奔跑的骏马或是对峙的战士,充满了力量感和动感。
“或利若金刀,或直若羽箭”进一步描绘了山峰的形状,有的锋利如金刀,有的挺拔如羽箭,形象地展示了山体的不同姿态。
“云气倏有无,日色递隐见”则描绘了山间云雾的变化和日光的明暗交替,展现了自然界的瞬息万变。
“洞口失金牛,潭侧鸣孤雁”通过具体的景物,如洞口、金牛、潭水、孤雁,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细节,增添了诗意。
最后,“胡峤记颇详,蔡圭诗亦羡”表达了对前人记载和诗歌的赞赏,同时也暗示了自己的作品是对前人作品的继承和发展。
“予特过其旁,一一为数遍”则是诗人的自我叙述,表明自己亲自走过十三山,并一一细数,表达了对这一自然奇观的深切感受和赞美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十三山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