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寺中见李西台与二钱唱和西绝句,戏用其韵跋之(其四)

五季文章堕劫灰,升平格力未全回。

故知前辈宗徐、庾,数首风流似玉台。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翻译

历经五代战乱,文学精华如灰烬般消散
盛世的风格尚未完全恢复

注释

五季:指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繁。
文章:文学作品。
堕劫灰:被战火摧毁,化为灰烬。
升平:太平盛世。
格力:风格,指文学艺术的风貌。
未全回:尚未完全恢复到先前水平。
前辈:前代的文人。
宗徐、庾:指徐陵和庾信,两位南朝著名诗人。
风流:风采出众,这里指文学才华。
似玉台:如同美玉般珍贵,形容他们的作品优美。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作品。在这短小的四句中,诗人巧妙地借用了两位唐代诗人的名字来表达自己的文学理念和对前辈崇拜之情。

"五季文章堕劫灰,升平格力未全回。"

这里的“五季”指的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名句“五季行乐事”,而“堕劫灰”则是形容文章或文学作品遭受毁灭,失去光彩。"升平格力未全回"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风的追求与崇尚之情,也反映出自己在文学创作上的努力和不足。

"故知前辈宗徐、庾,数首风流似玉台。"

这两句直接点出了诗人的文学理想,那就是像唐代的徐悦(徐陵)和庾信那样,能写出风格优美如同精美玉器的作品。“故知”表明了苏轼对前辈文人风采的认可与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前辈文学家的赞誉,传达了作者自己对于文学创作的高标准和不懈追求。在这里,苏轼通过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鉴赏力。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和穆父新凉

家居妻儿号,出仕猿鹤怨。

未能逐什一,安敢抟九万。

常恐樗栎身,坐缠冠盖蔓。

受知如负债,粗报乃焚券。

但知眠牛衣,宁免刺虎圈。

清风来既雨,新稻香可饭。

紫蟹应已肥,白酒谁能劝。

君今崔、蔡手,政比赵、张健。

三公行可致,一语先自献。

幸推江湖心,适我鱼鸟愿。

形式: 古风 押[愿]韵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其一)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

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其二)

若人今已无,此竹宁复有。

那将春蚓笔,画作风中柳。

君看断崖上,瘦节蛟蛇走。

何时此霜竿,复入江湖手。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其三)

晁子拙生事,举家闻食粥。

朝来又绝倒,谀墓得霜竹。

可怜先生盘,朝日照苜蓿。

吾诗固云尔,可使食无肉。

形式: 古风 押[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