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远谷呈材干,何由入栋梁。
岁寒虚胜竹,功绩不如桑。
秋露落松子,春深裛嫩黄。
虽蒙匠者顾,樵采日难防。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的山林景象,通过对比和细腻的观察,表达了诗人对松树的赞美之情。首句“远谷呈材干”,直截了当地展现了松树坚挺独立于深谷之中,不随波逐流的品格。接下来的“何由入栋梁”则是对松材质地的肯定,它强劲而有用,足以成为建筑材料。
“岁寒虚胜竹”,通过与竹子的比较,更凸显了松树在严寒中仍能保持坚韧不拔的特性。相比之下,竹子虽然柔和,但在严寒中往往变得空洞无力。而“功绩不如桑”则是从实用主义出发,指出了尽管松树坚固,但在实际应用上可能不及桑树那样多才多艺,能够提供衣食住行的种种便利。
“秋露落松子”,画面转向秋天,松针上的露水如同珍珠般晶莹剔透,是对自然之美的一种描绘。紧接着,“春深裛嫩黄”则是春季景象的展现,新生的松针嫩绿而柔和,是生命力与希望的象征。
“虽蒙匠者顾,樵采日难防”,诗人感慨地指出,即便是技艺高超的工匠,也难以在日复一日的砍伐中完全保护这些珍贵的松材。这里流露出对自然破坏的一种忧虑之情。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松树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坚韧不拔、生命力旺盛的山林景象的深切赞美,同时也流露了一丝对自然环境被破坏的担忧。
不详
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七年后(902)授职校书郎,尝与罗隐、方干、贯休同倡和。在登第授职之间的七年中,他随军出塞抵御外敌,写下了许多边塞诗,有不少反映边塞生活,激励士气的佳作。征戍之情,深切动人。对军旅之劳、战争景象描写的气势豪迈、色彩浓烈、音调铿锵。有《灵溪集》七卷,今编诗一卷。其名句“一寸光阴一寸金”,至今民间广为流传
六代江山在,繁华古帝都。
乱来城不守,战后地多芜。
寒日随潮落,归帆与鸟孤。
兴亡多少事,回首一长吁。
恃险不种德,兴亡叹数穷。
石城几换主,天堑谩连空。
御路叠民冢,台基聚牧童。
折碑犹有字,多记晋英雄。
异代有巢许,方知严子情。
旧交虽建国,高卧不求荣。
溪鸟寒来浴,汀兰暖重生。
何颜吟过此,辛苦得浮名。
庾楼逢霁色,夏日欲西曛。
虹截半江雨,风驱大泽云。
岛边渔艇聚,天畔鸟行分。
此景堪谁画,文翁请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