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琵琶

香筵酒散思朝散,偶向梧桐暗处闻。

大底曲中皆有恨,满楼人自不知君。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文]韵

翻译

宴会结束后,心中想着早晨的离别,偶尔在寂静的梧桐树下听到乐声。
其实乐曲中都蕴含着哀愁,但满楼的人却并未察觉到你的忧伤。

注释

香筵:香气四溢的宴席。
酒散:宴会结束。
思朝散:思念早晨的离别。
偶向:偶然。
梧桐: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常被用来象征悲伤或寂寞。
暗处:寂静无人的地方。
大底:大致,一般来说。
曲中:乐曲中。
皆有恨:都含有哀愁。
满楼:整座楼。
人自不知:他人并未察觉。
君:你。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深夜里独坐楼阁,听到远处琵琶声而引起深沉哀思的场景。"香筵酒散思朝散"表明酒宴已经结束,人心随着夜色愈加浓重。"偶向梧桐暗处闻"则是诗人在静谧之中,偶然听到梧桐树下传来琵琶声,这声音似乎带有某种哀婉之意。

"大底曲中皆有恨"一句,则深化了这种哀思。古代乐曲常以"大底"指代低沉的音调,而"曲中皆有恨"则表明每一个低沉的乐声都蕴含着不尽之情感,这种情感是难以言说的。

最后一句"满楼人自不知君",更加凸显了诗人的孤独与哀愁。在整个楼阁中,虽然聚集了许多人,但他们都不知道诗人心中的那份深情和无尽的思念。这不仅是对环境的描写,更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投影。

整首诗通过琵琶声与夜色交织的氛围,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邃的内省。

收录诗词(507)

罗隐(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 字:昭谏
  • 籍贯: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
  • 生卒年:833-909

相关古诗词

杏花

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

半开半落闲园里,何异荣枯世上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炀帝陵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邺城

台上年年掩翠蛾,台前高树夹漳河。

英雄亦到分香处,能共常人较几多。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歌]韵

京中晚望

心如野鹿迹如萍,谩向人间性一灵。

往事不知多少梦,夜来和酒一时醒。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