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萼红.忆吴门旧游,赋此解,寄社中诸子,用白石韵

画桥阴。倚阑干唤酒,凉月晒斜簪。

瘦鹤窥诗,老鱼听曲,花底残照初沈。

话前度、梅边影事,有小小、枝头并栖禽。

醉后乌丝,别时红帕,幽恨催临。

何事片云吹散,把吴天一碧,换作湘心。

箫市行歌,琴台坐啸,欢怨无处堪寻。

已多少、青春浪掷,更休问、曾掷几黄金。

好趁秋星渡河,不怕波深。

形式:

鉴赏

这首《一萼红·忆吴门旧游》是清代末期近现代初年的易顺鼎所作,词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往昔苏州吴门游历的回忆,表达了对故友的深深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词的开头“画桥阴”三句,通过描绘一幅江南水乡的画面,展现出夜晚的静谧与清凉,诗人独自倚栏杆,借酒消愁,望着那轮洒落斜簪的凉月,流露出淡淡的孤寂。

接着,“瘦鹤窥诗,老鱼听曲”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暗示诗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花底残照初沉,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氛围,引出对过去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的追忆。“话前度、梅边影事”进一步深化了对过去的回忆,提及梅花边的往事,以及枝头并栖的禽鸟,这些细节都充满了诗意。

下片转入对离别的感伤,“何事片云吹散”表达对友人离去的无奈,而“把吴天一碧,换作湘心”则寓言般地表达了心境的转变,由吴门的开阔转为内心的愁绪。接下来的“箫市行歌,琴台坐啸”描绘了昔日的欢乐与哀愁,如今都难以追寻。“青春浪掷”、“曾掷几黄金”则揭示了岁月的无情和金钱无法挽回的失去。

结尾“好趁秋星渡河,不怕波深”寓意诗人希望在秋夜星辰的指引下,勇敢面对生活的波折,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和对友情的执着。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易顺鼎独特的艺术风格。

收录诗词(612)

易顺鼎(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实父、中硕,、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 字:实甫
  • 号:忏绮斋
  • 籍贯:龙阳(今湖南汉寿)
  • 生卒年:1858~1920

相关古诗词

忆旧游.自金陵往鄂渚,月下宿江上轮舟趸船,感赋

向吴头听笛,楚尾呼镫,万里风烟。

一宿金陵渡,正乌啼潮落,白下门前。

几多六朝幽恨,分付隔江山。

也愁见而今,江城壁垒,海国楼船。飘然。

未归去,怅艳冶销磨,客里山川。

秋信浑如此,怕翠眉颦柳,红泪凋莲。

水天二分,凉月照我共无眠。

问冉冉秋星,可能飞到伊鬓边。

形式:

柳梢青.江行览古

滚滚江流萧萧秋。荻苇寂寂汀洲。

江上青山,已都愁老,还劝人愁。新亭涕泪难收。

对风景依然楚囚。四海为家,六朝如梦,一样神州。

形式: 押[尤]韵

扬州慢.鄂渚晤沈大伯华,用白石韵

黄鹤空矶,赤乌残壁,古愁渐满征程。

看朝吴暮楚,隔数点山青。

又如梦、东风过了,几人年少,巾扇鏖兵。

问扁舟何事,年年来去江城。

与君一笑,早相看华发休惊。

剩白月飞觞,青天倚剑,犹赚豪情。

倦客甚时东下,今宵梦、先逐潮声。

怕秋云吹散,尊前幽恨还生。

形式:

忆旧游

记鸾笺写韵,凤曲游仙,小住文箫。

阁外山如画,试弓腰步屧,来看江涛。

画阑旧时曾倚,香气未全销。

怕一角斜阳,春人去后,红得无聊。

檀奴惯离别,几陌上花开,江上萍飘。

丞相祠堂在,似元都观冷,慵问栽桃。

青丝上头,千骑无福比韦皋。

渐老了周郎,负他初嫁人姓乔。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