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形式: 四言诗

翻译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枝条。还没见到我夫君,忧如忍饥在清早。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余枝。终于见到我夫君,请莫再将我远弃。
鳊鱼尾巴色赤红,王室事务急如火。虽然有事急如火,父母穷困谁养活!

注释

遵:循,沿。
汝:汝河,源出河南省。
坟:水涯,大堤。
条枚:山楸树。
一说树干(枝曰条,干曰枚)。
君子:此指在外服役或为官的丈夫。
惄:饥,一说忧愁。
调:又作“輖”,“朝”(鲁诗此处作“朝”字),早晨。
调饥:早上挨饿,以喻男女欢情未得满足。
肄:树砍后再生的小枝。
遐:远。
鲂鱼:鳊鱼。
赬:浅红色。
毁:同“燬”。
火,齐人谓火为毁。
如火焚一样。
孔:甚。
 迩:近,此指迫近饥寒之境。

鉴赏

这首诗选自《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集。这段文字描绘了一种寻求贤者而不得的孤独与渴望的心情。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表达了内心的不平和对理想君子的向往。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这里的“汝坟”可能指的是一处高地或土坡,而“伐其条枚”则是说砍伐那里的树枝。诗人通过这种自然行为,表达了他寻找君子的决心和行动。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这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未见君子”说明诗人至今还没有遇到理想中的贤者,而“惄如调饥”则是说这种感觉就像是食而不饱,无法得到满足。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这里的“条肄”可能指的是树枝更细小的部分。诗人再次重复这个动作,表明他寻找君子的坚持和执着。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一旦遇到理想中的君子,诗人决不会轻易放手。这两句体现了对君子理想的珍视与忠诚。

最后两句“鲂鱼赪尾,王室如燬。虽则如燬,父母孔迩。”通过比喻,表达了一种即使王室如同烤鱼一般破碎不堪,但对父母的思念却是那样的深厚和亲切。这段文字强调了血缘之情的重要性,同时也可能暗指诗人对于理想社会秩序的向往,即便是在乱世中,也希望能够保持如父母般的温暖与关怀。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他们对于理想君子的追求。

收录诗词(305)

诗经(先秦)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形式: 四言诗

国风.召南.鹊巢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形式: 四言诗

采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形式: 四言诗

草虫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形式: 四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