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独漉篇》由明代诗人释宗泐所作,通过描绘一系列自然与社会景象,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
首先,诗中的“独漉复独漉,水深泥更浊”两句,以漉水的动作比喻人生的艰辛与困苦,水深而泥浊象征着世间的复杂与不公。接着,“水深终见底,泥浊不见石”则揭示了尽管环境恶劣,但最终总会有真相大白的一天,寓意着正义终将得以彰显。
“翩翩者凫鸟,引子游水湄”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凫鸟引领幼鸟在河边嬉戏,象征着生命的传承与自然的和谐。然而,诗人紧接着发出了“我岂无矰缴,怅然为尔悲”的感慨,表达了对生命脆弱和自然界潜在威胁的忧虑,以及对无法保护所有生命的无奈与悲哀。
“南山有乔木,北山有梓树。此物本无情,俯仰如有度”通过对比乔木与梓树的生长状态,暗示了世间万物虽无意识,却遵循着自然规律,展现出一种超脱于人类情感之上的平静与秩序。
“罗帏空堂上,尘暗蛛丝绕。倚门久踟蹰,慷慨不可道”描绘了一个空寂的房间,蜘蛛网和灰尘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遗忘,诗人长久地站在门口徘徊,心中充满了难以言说的感慨,可能是在反思人生的意义或是对某种失去的追忆。
最后,“床头龙鳞剑,中夜跃鞘频。父仇不及报,空愧七尺身”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面对未完成的使命和未能报答的恩情,感到深深的遗憾和愧疚。同时,“斑斑深山虎,白日下林麓。岂敢避生狞,人能食其肉”以老虎捕食的形象,隐喻了人类社会中的残酷与生存法则,强调了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勇气与智慧。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洞察与思考,既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有对现实困境的反思,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