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尧封禹贡几沧桑,海外何当有大荒!
衔烛地惟留野鹿,采香人亦类文狼。
空将汉法颁司隶,独少周原纪职方。
寄语居夷诸将帅,秋风万里待归航!
这首诗是明朝抗清名将张煌言所作的《有所思二首(其一)》。诗人以历史典故和想象,表达了对国家沧桑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海外领土的期望。他提到尧舜时期的封禅与夏商时期的地理划分,暗示了对古代盛世的怀念和对海外未知领域的向往。
"尧封禹贡几沧桑",开篇即点出历史的久远和世事的变迁,"沧桑"二字寓含了时间的流转和人事的更迭。接着,诗人提出疑问:"海外何当有大荒?"表达了对海外未知土地的探索和期待。
"衔烛地惟留野鹿,采香人亦类文狼",运用象征手法,野鹿代表隐逸或失意之人,文狼则可能暗指异族入侵者,形象地描绘了局势的动荡和外敌的威胁。诗人感慨,如今只剩下空洞的法规在司隶之地颁布,而周原那样的记录职方之地却不见踪迹,暗示了现实的无奈和对古代典章制度的怀念。
最后,诗人寄语在外的将领们,希望他们能如秋风中的航船,等待时机归来,表达了对国家统一和收复失地的期盼。
整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体现了张煌言作为抗清志士的家国情怀和对未来的憧憬。
不详
汉族,南明儒将、诗人,著名抗清英雄。崇祯时举人,官至南明兵部尚书。后被俘,遭杀害,就义前,赋《绝命诗》一首。谥号忠烈。其诗文多是在战斗生涯里写成,质朴悲壮,表现出作家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有《张苍水集》行世。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清国史馆为其立传,《明史》有传。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追谥忠烈,入祀忠义祠,收入《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
天星岁岁在余皇,一去延津剑渺茫;
最误文皮包甲冑,漫誇卉服奉冠裳!
望乡台上分羹冷,建业城边遗镞黄。
闽峤祗今皆蔓草,不知三矢有谁囊!
秋酣寒骨自亭亭,借问东篱夜醉醒?
不为严威怜晚节,正因雨色忆孤馨。
全开丹面娇堪摘,半吐金心淡欲零。
想像高人清影瘦,黄鞋道服倚围屏。
不堪百折吊孤臣,四望苍茫九死身;
难挽龙髯空问鼎,独留螳臂强当轮。
谋同曹社非无鬼,哭罢秦庭那有人!
可是天方从闰位,黄云白草未生春?
揶揄一旅尚图存,吞炭、吞毡可共论!
敢望臣靡兴夏祀,祗凭帝盐答商孙。
衣冠犹带云霞色,旌旆长悬日月痕。
赢得孤军同硕果,也留正气在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