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普门上人

支公身欲老,长在沃州多。

慧力堪传教,禅功久伏魔。

山云随坐夏,江草伴头陀。

借问回心后,贤愚去几何。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翻译

支公年纪已大,常住在沃州这个地方。
他的智慧和力量足以传授佛法,禅定功夫长久以来用来降伏恶魔。
山间的云雾伴随着他度过夏季静修,江边的草木陪伴着他的修行生活。
请问回归初心之后,无论是聪明还是愚钝的人,心灵的距离会缩短多少呢?

注释

支公:指支遁,东晋时期的高僧。
沃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浙江嵊州一带。
慧力:智慧的力量。
伏魔:制服恶魔,比喻战胜烦恼。
坐夏:佛教术语,指夏季三个月的静坐修行。
头陀:佛教苦行者,过简朴生活的人。
回心:改变心意,回归初心。
贤愚:聪明与愚笨,泛指众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开篇“支公身欲老,长在沃州多”表现了僧人年事已高,在沃州居住时间已久的现实情况。“支公”是对僧人的尊称,而“沃州”则是一个地名,这里用来指代僧人的居所。

接着“慧力堪传教,禅功久伏魔”展示了这位僧人在修行上的成就。“慧力”代表智慧的力量,“堪传教”意味着他有能力去解释和传播佛法;而“禅功久伏魔”则表明他通过长期的禅修,能够压制内心的邪念和烦恼。

第三句“山云随坐夏,江草伴头陀”描绘了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山云随坐夏”指的是僧人在山中静坐,云彩如同他的座垫一般;“江草伴头陀”则是说他在江边行走时,野草成了他的伴侣。这里的“头陀”是对僧人的又一种尊称,意味着修行者。

最后两句“借问回心后,贤愚去几何”流露出诗人对僧人内心世界的询问和反思。“借问”意为通过提问来了解,“回心”则是指回归到自己的内心;而“贤愚去几何”则是在探讨在修行道路上,智慧与愚昧之间的界限。

总体来说,这首诗既展现了僧人对佛法的传承与个人修为,又通过自然景物描绘出了他与宇宙和谐共生的境界,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内心世界探索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228)

皇甫冉(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著名诗人。先世居甘肃泾州。天宝十五年进士。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其诗清新飘逸,多飘泊之感

  • 字:茂政
  • 籍贯:润州(今镇江)丹阳
  • 生卒年:公元717年

相关古诗词

上礼部杨侍郎

郢匠抡材日,辕轮必尽呈。

敢言当一干,徒欲隶诸生。

末学惭邹鲁,深仁录弟兄。

馀波知可挹,弱植更求荣。

绩愧他年败,功期此日成。

方因旧桃李,犹冀载飞鸣。

道浅犹怀分,时移但自惊。

关门惊暮节,林壑废春耕。

十里嵩峰近,千秋颍水清。

烟花迷戍谷,墟落接阳城。

渺默思乡梦,迟回知己情。

劳歌终此曲,还是苦辛行。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太常魏博士远出贼庭江外相逢因叙其事

烽火惊戎塞,豺狼犯帝畿。

川原无稼穑,日月翳光辉。

里社枌榆毁,宫城骑吏非。

群生被惨毒,杂虏耀轻肥。

多士从芳饵,唯君识祸机。

心同合浦叶,命寄首阳薇。

耻作纤鳞喣,方随高鸟飞。

山经商岭出,水泛汉池归。

离别霜凝鬓,逢迎泪迸衣。

京华长路绝,江海故人稀。

秉节身常苦,求仁志不违。

秪应穷野外,耕种且相依。

形式: 排律 押[微]韵

东郊迎春

晓见苍龙驾,东郊春已迎。

綵云天仗合,玄象太阶平。

佳气山川秀,和风政令行。

句陈霜骑肃,御道雨师清。

律向韶阳变,人随草木荣。

遥观上林树,今日遇迁莺。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冬夜集赋得寒漏

清冬洛阳客,寒漏建章台。

出禁因风彻,萦窗共月来。

偏将残濑杂,乍与远鸿哀。

遥夜重城警,流年滴水催。

闲斋堪坐听,况有故人杯。

形式: 排律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