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白云影里话三生,起坐相从夜共行。
谊与云天高也薄,道于泰华重邪轻。
酒非贪饮惟知己,诗不求工贵适情。
但使忘年成莫逆,何须肉袒负渠荆。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境。开篇“白云影里话三生”即设定了一个仙境般的氛围,诗人在白云的映照下,与友人谈论生命的三重境界,或指世间、出世间、超世间的不同层次,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俗的哲思。
“起坐相从夜共行”则表明了诗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即使在夜深人静时,也愿意一起漫步,共同享受这份宁静和友谊。
接下来的“谊与云天高也薄,道于泰华重邪轻”一句,通过对比云与山的不同特性,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于真诚与虚伪、重要与琐碎事物的区分和取舍。云代表易变而难以把握的事物,而泰华则象征坚固稳重之物。
“酒非贪饮惟知己,诗不求工贵适情”一句,则是诗人对于生活态度的表达。他并不追求豪饮,只与知心朋友相处;他的诗歌也不追求技巧上的精湛,只要能够表达真挚的情感即可。
最后,“但使忘年成莫逆,何须肉袒负渠荆”表达了诗人对于友谊的珍视。他认为,只要能与朋友共度时光,不论年龄大小,都能成为不解之缘。如此深厚的友情,又何需像古代隐者般抛弃世俗,去寻求更为清高的生活呢?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哲理的思考,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重视真挚情谊的生活态度。
不详
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内丹理论家。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创始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生卒年待考,原名葛长庚,本姓葛,名长庚。自称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琼山老人,武夷散人。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12岁时举童子科,作《织机》诗;才华横溢,著作甚丰。自幼从陈楠学丹法,嘉定五年(1212)八月秋,再遇陈楠于罗浮山,得授金丹火候诀并五雷大法
海岸孤绝处,晴沙露远汀。
潮花人鬓白,山色佛头青。
夕照雌黄笔,秋烟水墨屏。
天空杉月冷,鹤梦几回醒。
风樯小舣水中央,接袖交肩话柄长。
贷粟庄周轻得失,倚楼杜甫重行藏。
情知此去无多远,未别一声先断肠。
排办新诗消遣酒,高吟大笑渡番阳。
幽人避暑海城西,西北浮屠尽得栖。
更漏有无风逆顺,纸窗明暗月高低。
石泉未到秋先冷,野虎偏从夜即嘶。
记得去年常德府,武陵今夕况桃溪。
庐山山下倒芳樽,八九人家烟水村。
千尺云崖春上藓,几重月树夜啼猿。
人骑黄鹤去不返,草没丹炉今尚存。
携子高歌醉归去,一溪寒碧绕山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