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李道传创作的,名为《谒和靖先生虎丘祠堂》。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颂扬先贤之德、倡导后学之作,通过对古人修身养性、学问探究之态度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价值和个人修养的推崇。
“涵养当用敬,进学在致知。”这两句强调了修养自身应持之以敬,以及追求知识的重要性。其中,“涵养”指的是内心的修养与积淀,“进学”则是学习和探索知识的过程。
“如车去只轮,跬步不可之。”此处用比喻手法,将学习知识比作车轮,只有紧密相连、协调运转才能达到目的,表明了学习必须持续不断,不能懈怠。
“夫子受师说,惟敬实所持。”这里提到孔子的教诲,强调尊敬和谨慎是学问中不可或缺的态度。
“升堂逮易箦,参倚日在斯。”诗人描述了学习之地,即学校,这里的“升堂”指的是进入课堂,“逮易箦”则意味着与师长同席,“参倚”是指学习者聚集一堂。这些描写传达出对知识殿堂的尊崇。
“遗言落人间,取论极研几。”这两句表明了诗人对于前贤留下的教诲和智慧给予后人的启示与思考,其深度和广度是无穷尽的。
“是心要收敛,中不容毫釐。”此处强调了内心修养的重要性,即心灵必须保持纯净,不容丝毫杂念。
“大学著明法,格物乃阶梯。”这两句引自《大学》一书,提出学习应当明确法则,并通过探究事物来达到更高层次的理解。
“放心苟不收,■格将安为。”诗人警示若是放任心灵而不加以约束,将无法在学问上有所成就。
“古人贵为己,末习多外驰。”这里表达了对古代圣贤重视个人修养的态度,而末流则往往过分关注外在的知识和名誉。
“岂无实践者,兹焉当孰归。”诗人提出疑问:难道没有真正实践先贤教诲的人吗?这也表明了诗人对于实践传统美德的渴望和呼吁。
“晚生拜遗像,敷衽跪陈词。”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自谦之意,即自己作为后学者,对先贤留下的精神遗产怀有敬畏之心,愿意虔诚地学习并传承。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李道传对古代圣贤的崇拜,更体现了他对于个人修养和知识探求的重视,以及对后学者提出的高标准要求。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