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苏州

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暮亦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东出盘门景物看得格外分明,落一阵萧萧细雨改换了阴晴。
绿杨依依白鹭点点,全都各自怡乐欢欣,近处的水远处的山,一处处隐含着深情。
世间万物有盛有衰,凭仗上天旨意施行,叹息我尝尽羁旅愁苦,却被凡夫俗子们看轻。
这无穷美景可惜无缘留住,客船黄昏时竟还匆匆远行。

注释

盘门:苏州城西南门。
初名蟠门,后因此地水陆萦回曲折,改称盘门。
刮眼明:景物格外美好,使眼界开朗。
更:改变。
自得:自己得意舒适。
盛衰:兴盛与衰败。
羁苦:客居困顿。
俗人轻:被世俗之人所看轻。
住:留住。
无穷:一作“无情”。
旅棹:客船。
区区:即仆仆,形容旅途劳累困顿。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舜钦的《过苏州》,描绘了诗人途径苏州时所见的景色和内心感受。首句“东出盘门刮眼明”形象地写出诗人从盘门出发,眼前景色清新明亮,令人眼前一亮。接着,“萧萧疏雨更阴晴”描绘了雨后的天气变化,既写出了自然的微妙,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

“绿杨白鹭俱自得”通过绿杨与白鹭的悠然自得,传达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暗示诗人对自然的欣赏和羡慕。而“近水远山皆有情”则赋予山水以人的情感,表达诗人对苏州美景的深深喜爱。

“万物盛衰天意在”揭示了诗人对世间万物盛衰无常的感慨,认为这是天意使然。然而,“一身羁苦俗人轻”又表达了诗人自身的困境和世俗眼光的冷漠,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最后两句“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暮亦行”,诗人感叹美好的景色无法久留,只能带着遗憾乘舟离去,傍晚时分的行程更显旅途的孤独和匆忙。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苏州的自然风光,同时也融入了诗人的人生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221)

苏舜钦(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曾祖父由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集》

  • 字:子美
  • 籍贯:开封(今属河南)
  • 生卒年:1008—1048

相关古诗词

沧浪亭怀贯之

沧浪独步亦无悰,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沧浪静吟

独绕虚亭步石矼,静中情味世无双。

山蝉带响穿疏户,野蔓盘青入破窗。

二子逢时犹死饿,三闾遭逐便沉江。

我今饱食高眠外,唯恨醇醪不满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江]韵

吴淞江(其二)长桥观鱼

曙光东向欲昽明,渔艇纵横映远汀。

涛面白烟昏落月,岭头残烧混疏星。

鸣榔莫触蛟龙睡,举网时闻鱼鳖腥。

我实宦游无况者,拟来随尔带笭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中秋夜吴江亭上对月怀前宰张子野及寄君谟蔡大

独坐对月心悠悠,故人不见使我愁。

古今共传惜今夕,况在松江亭上头。

可怜节物会人意,十日阴雨此夜收。

不惟人间重此月,天亦有意于中秋。

长空无瑕露表里,拂拂渐渐寒光流。

江平万顷正碧色,上下清澈双璧浮。

自视直欲见筋脉,无所逃遁鱼龙忧。

不疑身世在地上,祗恐槎去触斗牛。

景清境胜返不足,叹息此际无交游。

心魂冷烈晓不寝,勉为笔此传中州。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