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其二)

望湖关下战,杂虏丧全师。

鸟啄豺狼将,沙埋日月旗。

牛羊奔赤狄,部落散燕耆。

都护凌晨出,铭功瘗死尸。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在望湖关下的战斗中,敌军全军覆没。
鸟儿啄食着残余的敌军将领,战争的痕迹深埋在沙土中,连日月旗也被掩盖。
牛羊四处逃窜,如同赤狄族的溃败,部落成员四散,像燕耆之地的离乱。
都护在黎明时分出发,清扫战场,埋葬阵亡者的遗体以示纪念。

注释

望湖关:地名,可能指某个战略要塞。
杂虏:泛指敌对民族或军队。
丧全师:全军覆没,损失殆尽。
鸟啄豺狼将:形容战场惨烈,鸟儿也来啄食敌人尸体。
铭功瘗死尸:铭记战功,掩埋死者,表达对牺牲者的尊重。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边塞战争的惨烈景象,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强化了战乱带来的毁灭性。诗人以沉郁顿挫的笔调,展现了战后荒凉的画面。

“望湖关下战,杂虏丧全师。”开篇即刻画出战争爆发的地点和残酷的情形。"望湖关"设定了边塞军事要冲之地,而"杂虏丧全师"则透露出了战斗双方都遭受了重创,战败的悲壮。

“鸟啄豺狼将,沙埋日月旗。”这里通过强烈的对比,展示战争后遗留下的尸骨被野兽啄食,连军旗也被风沙掩埋。"鸟啄豺狼将"形象凄厉,表现了战场上的生灵涂炭,而"沙埋日月旗"则是对战争毁灭性的隐喻。

“牛羊奔赤狄,部落散燕耆。”这两句描绘了战争导致的民众流离失所。"牛羊奔赤狄"可能暗示着边塞居民逃亡时连家畜都带不走的绝望,而"部落散燕耆"则进一步强调了战乱对族群和社会结构的破坏。

“都护凌晨出,铭功瘗死尸。”最后两句是对战争英雄的哀悼。"都护凌晨出"可能指的是将领在清晨时分带领剩余部队冲出重围,而"铭功瘗死尸"则表达了即便战士们英勇作战,终究也难逃一死的悲凉。

诗中通过对战争后果的生动描绘,以及对生命尊严的强烈哀悼,传达了一种深刻的和平价值观。

收录诗词(176)

陈陶(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传作“岭南(一云鄱阳,一云剑浦)人”。然而从其《闽川梦归》等诗题,以及称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即闽江上游)一带山水为“家山”(《投赠福建路罗中丞》)来看,而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或鄱阳(今江西波阳)只是他的祖籍。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时,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

  • 号:三教布衣
  • 籍贯:当是剑浦(今福建南平)
  • 生卒年:约公元812—约885年

相关古诗词

谪仙吟赠赵道士

汗漫东游黄鹤雏,缙云仙子住清都。

三元麟凤推高座,六甲风雷閟小壶。

日月暗资灵寿药,山河拟作化生符。

若为失意居蓬岛,鳌足尘飞桑树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豫章江楼望西山有怀

水护星坛列太虚,烟霓十八上仙居。

时人未识辽东鹤,吾祖曾传宝鼎书。

终日章江催白鬓,何年丹灶见红蕖。

桃花谷口春深浅,欲访仙生赤鲤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题居上人法华新院

浮名深般若,方寺设莲华。

钟呗成僧国,湖山称法家。

一尘多宝塔,千佛大牛车。

能诱泥犁客,超然识聚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题豫章西山香城寺

十地严宫礼竺皇,栴檀楼阁半天香。

祇园树老梵声小,雪岭花香灯影长。

霄汉落泉供月界,蓬壶灵鸟侍云房。

何年七七金人降,金锡珠坛满上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