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七问(其七)问剑

往往难平事,烦君几濯磨。

风尘频抖擞,岁月易蹉跎。

钟虡消兵器,铅刀当太阿。

不知三寸管,谁较杀人多。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成鹫所作的《东林七问》之七,主题为“问剑”。诗人以剑为喻,探讨了人生中的种种难题与挑战。

首句“往往难平事,烦君几濯磨”,开篇即点出人生的不平之事层出不穷,需要借助时间与经历的磨砺来逐渐化解。这里的“濯磨”二字形象地描绘了通过时间与经验的积累,人们能够逐渐适应和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接着,“风尘频抖擞,岁月易蹉跎”两句,进一步阐述了人生的不易。诗人用“风尘”比喻生活的艰辛与挑战,用“频抖擞”形容人们在面对这些挑战时的坚韧与努力。同时,“岁月易蹉跎”则表达了时间流逝的无情,提醒人们要珍惜时光,不让宝贵的生命在无谓的挣扎中被浪费。

“钟虡消兵器,铅刀当太阿”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钟虡”(古代宗庙中悬挂的乐器)与“兵器”相对比,象征着和平与战争的不同状态;“铅刀”与“太阿”(古代名剑)相对比,寓意着平凡与卓越之间的差距。这两句暗示了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即使面对看似微不足道的工具或条件,也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如同平凡的铅刀也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出太阿般的力量。

最后,“不知三寸管,谁较杀人多”一句,以“三寸管”(可能指笔或某种武器)为载体,提出疑问:在众多的杀人手段中,究竟哪种更为致命?这不仅是在探讨武器的杀伤力,更是在反思人性、道德与选择的重要性。在面对生死存亡之际,选择何种方式去解决问题,往往能决定最终的胜负。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的设问与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人生中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以及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个人成长与自我超越的重要性。

收录诗词(1733)

成鹫(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后七问(其一)问天

我有千古恨,高高将听卑。

亦知曾补后,不似未分时。

得气清何少,流光照或私。

可能空阔外,容我管中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后七问(其二)问影

不辨谁宾主,何因有往还。

怜君时一顾,笑我未能閒。

世态胶难合,前尘迹可删。

终当事韬晦,相待掩重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后七问(其三)问津

扰扰役车尘,悠悠失路人。

九衢多覆辙,一往几埋轮。

我亦自兹去,相逢笑有因。

别寻林下叟,回指故山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后七问(其四)问岁

空瓶无俗物,破甑久生尘。

比日事田圃,占年拜水神。

审能免沟壑,不敢慕陈因。

愿得长如此,终身作野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