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仲咸送池秀才西游

夏课诗成又旅游,离离秦树叶惊秋。

青霄路在何难到,白雪才高岂易酬。

几处读碑寻野径,共谁沽酒上高楼。

商于迁客曾如此,系滞空思十二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王禹偁所作,名为《次韵和仲咸送池秀才西游》。诗中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离别之情以及对自然山水之美的赞赏。

首句“夏课诗成又旅游”,表达了诗人在完成学业后,又一次踏上旅途的情景。这里,“夏课”指的是学期结束后的考试或作业,诗人通过“诗成”来展示其文学成就,同时也透露出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的欲望。“又旅游”则显示了诗人的好奇心和对外部世界的向往。

接着,“离离秦树叶惊秋”,描绘了一幅秋天落叶的景象。这里“离离”形容树叶纷飞,给人以萧瑟凄凉之感。“秦树”通常指的是边塞之地的树木,而“惊秋”则表达了诗人对秋天自然变化的惊讶和赞美。

第三句“青霄路在何难到”,表现了诗人对于通往远方(青霄)道路的向往与不易。这里,“青霄”象征着遥远而又高不可攀的地方,通过“何难到”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渴望和挑战。

紧接着,“白雪才高岂易酬”,则是一种比喻说法,意指诗人的学识和文学造诣(如同高洁的白雪)并非轻易可及。这里“白雪”象征着纯净无暇,而“才高”则是对诗人自身才华的一种肯定。

中间两句“几处读碑寻野径,共谁沽酒上高楼”,描绘了诗人在游历过程中的情景。这里,“几处读碑”指的是诗人在旅行中阅读古碑文物的行为,而“寻野径”则表达了他对自然山水之美的探索和追求。“共谁沽酒上高楼”则是一种设问,诗人似乎在询问与谁一起品味生活的快乐,以及分享这份美好的时光。

最后,“商于迁客曾如此,系滞空思十二旒”,表达了诗人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视。这里,“商于迁客”指的是古代的游子,而“曾如此”则是说这种离别之苦并非首次。“系滞空思”表达了内心深处对于友人相聚时光的留恋,而“十二旒”则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留恋和追忆。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抒发离别之情以及对知识探索的渴望,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世界和丰富的文学才华。

收录诗词(670)

王禹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散文家。汉族,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 字:元之
  • 籍贯: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
  • 生卒年:954—1001

相关古诗词

次韵和仲咸感怀贻道友(其一)

莫问穷通事若何,遇花逢酒且狂歌。

人情易逐炎凉改,官路难防陷阱多。

只合收心抛世网,不须推命说天罗。

如今玉石休分别,免被无辜刖卞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次韵和朗公见赠

朗公垂老尚吟诗,曾泛三湘看九疑。

欲问劳生心扰扰,强酬佳句思迟迟。

红尘策马殊无味,碧嶂携僧自合宜。

共待中条山有雪,寺楼吟尽更同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池上作

未遂沧洲去,池边弄绿波。

醉浮船底兀,吟绕履痕多。

静照新华发,沉思旧钓蓑。

晚凉得幽趣,鱼戏上圆荷。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自问

自问意何如,身穷业有馀。

卷怀君子道,耽味古人书。

月给非无酒,晨羞亦有鱼。

山头刺史宅,未替是吾庐。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