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通过诗人对“青山白云图”的回忆与想象,展现了其对自然美景的深深眷恋和向往。
首句“十年京国梦林丘”,诗人以“十年”概括了在京都生活的漫长岁月,而“梦林丘”则暗示了他对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渴望。这句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流露出一种对过去宁静生活的怀念。
接着,“此日披图忆旧游”一句,点明了诗人此刻正在翻阅一幅描绘青山白云的画作,勾起了对往昔游览山川的回忆。这种时空交错的手法,使得读者仿佛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激动与感慨。
“窗户烟云晴欲合,楼台苍翠晚初收”两句,细腻地描绘了画面中的景象。烟云与窗户交织,晴空似乎要与云雾融为一体;傍晚时分,楼台在苍翠的背景下显得格外鲜明,晚霞初收,景色更加迷人。这两句不仅展现了画面的美丽,也蕴含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长桥流水通行客,落日沧波起棹讴”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内容。长桥横跨于流水之上,行人往来不绝;夕阳西下,水面泛起波光,船夫的歌声在空气中回荡。这一场景充满了生活气息,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旅途的宁静与美好。
最后,“为问玉山渺何许,此身先已到瀛洲”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美景的向往。他询问着那遥远的玉山在哪里,但似乎已经先一步到达了传说中的仙境——瀛洲。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也是对心灵归宿的一种追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对内心世界深处的探索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