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

苍苍玄武伴钩陈,共影同光欲向晨。

谁信屈平思去楚,不妨胡亥解亡秦。

茂陵尚自求封禅,宣室何曾问鬼神。

试过新亭风景地,南冠对泣更无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感事》由清代诗人李希圣所作,通过深沉的历史反思与个人情感交织,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人物命运以及现实情境的深刻洞察。

首联“苍苍玄武伴钩陈,共影同光欲向晨”以自然景象起笔,玄武与钩陈象征着历史的轮回与时间的流逝,它们共同映照在黎明前的曙光中,预示着新一天的开始,也暗含着历史的循环与不变。

颔联“谁信屈平思去楚,不妨胡亥解亡秦”引用了屈原和胡亥两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前者表达了对楚国的深情与无奈离开,后者则讽刺了胡亥的短视与秦朝的灭亡。这两句通过对比,揭示了个人情感与历史进程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对权力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颈联“茂陵尚自求封禅,宣室何曾问鬼神”进一步将话题转向历史上的帝王追求与信仰。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封禅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仪式,而宣室则是汉文帝接见贤士的地方。这两句通过对比,反映了帝王对于功业的追求与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同时也暗示了人类对于自身局限性的认识。

尾联“试过新亭风景地,南冠对泣更无人”将视角转向现实,诗人通过想象自己经过新亭这一历史遗迹,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个人命运的渺小。新亭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遗迹,此处“南冠”借指囚徒,表达了诗人面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以及在无人理解的情况下内心的孤独与哀伤。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事件及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个人情感与历史进程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历史观与人生哲学,引人深思。

收录诗词(263)

李希圣(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再寄张小浦

怕遣声名动九重,纷纷世论不相容。

六家要旨归司马,三顾何人起卧龙。

洒落交亲同骨肉,艰难事业愧疏庸。

韩仇未报须前箸,不敢从君访赤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读汉书

黄金自爱枕中篇,脚价何尝到九泉。

谁遣淮王守都厕,一时鸡犬尽神仙。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感近事作

省识田家赛社歌,太平有象在松萝。

岂知梁燕巢林木,从此炊烟已不多。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歌]韵

同广雅尚书游天宁寺归有感

坐上河山异洛中,局前丝竹解平戎。

谢公谈笑王公哭,戮力神州各不同。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