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宁朱肖岩葺其先大父岐山书堂为藏修之所而徵诗于余余闻其先伯父由释褐职教姑苏今其父子能世家学不坠遗基是可敬已为赋二章(其一)

闭门读书非俗人,政使未见犹倾心。

斑窥已骇文彩异,流长要自根源深。

松比灵椿健霜骨,草连玉树辉庭阴。

岐山紫阳近相接,逸响流入花间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闭门读书不是平凡人,即使未曾谋面也衷心敬仰。
只窥见些许已惊叹其文采独特,深厚的根基决定了其长远流芳。
松树如灵椿般坚韧,经霜骨更显生机,草地与玉树辉映庭院阴凉。
岐山紫阳近在咫尺,优美的声音仿佛流入了花间的琴弦。

注释

闭门:独自在家。
俗人:普通人。
政使:即使权贵。
犹:仍然。
倾心:深深敬仰。
斑窥:略见一斑。
文彩异:文采出众。
根源深:根基深厚。
灵椿:长寿的椿树。
健霜骨:经霜耐寒。
辉庭阴:照亮庭院阴暗处。
岐山:地名,古代周朝的都城。
紫阳:指代贤明的君主或高尚的人。
逸响:悠扬的乐声。
花间琴:花丛中的琴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者或书生闭门读书的境况,表达了对学术修养和家风传承的尊重与赞美。开篇“闭门读书非俗人”即设定了主角不为世俗所动摇,专注于学问的高洁形象。紧接着,“政使未见犹倾心”透露出主人公对于仕途的淡然态度,即便政治使者尚未来临,他的心思也早已倾注在学术修养上。

“斑窥已骇文彩异,流长要自根源深”一句,通过比喻斑驳之石透出异彩,强调了学问的深远与独特性,同时暗示了家学渊源的重要。接下来的“松比灵椿健霜骨,草连玉树辉庭阴”则是以松柏和玉树为喻,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坚韧不拔、品行高洁,以及其家风之纯正。

最后,“岐山紫阳近相接,逸响流入花间琴”一句,则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主人公与自然和谐共处,其学问修养已达到了如同清泉流过花间般自然而然。整首诗通过对主人公及其家风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学术传承和个人品德的深厚敬意。

收录诗词(197)

汪炎昶(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休宁朱肖岩葺其先大父岐山书堂为藏修之所而徵诗于余余闻其先伯父由释褐职教姑苏今其父子能世家学不坠遗基是可敬已为赋二章(其二)

乃翁读书功未收,大儿收功才□流。

三年刻楮岂无用,一鸣惊人姑少留。

大伸纡郁数应值,但力根本吾何求。

书声夜杂岭猿苦,想见灯火虚堂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同张李二同知及诸学官游石龙潭以韩公炭谷湫诗为韵分赋得捧字

鬼斧淬霜劂嵚洞,石璺津□□清湩。

一潭绀影浸秋寒,云染龙腥罥枝重。

镌瑶□□四巑岏,雄压坤维妥以巩。

人言曾见华阳儿,突□□濛珠尚捧。

云璈丁当杂梵呗,悯涸忧枯乞灵宠。

虚无怪电摇青光,谷搅崖搜雷雨□。

地储精英固如是,岂必盘涡龙所拥。

石藓镀绿攲风磴,局步下窥毛发疏。

蟠鳞潜角见无由,鱼弄戏腮微浪涌。

形式: 古风

同张赵二山长及郡城诸友小饮紫阳溪上分韵赋诗得金字

出郭未云远,野趣觉已深。

溪声洗尘梦,树影凉絺襟。

师模炯连璧,士价逾兼金。

杯行孰为侑,间关爱幽禽。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同侪坚挽同游用韵为谢然终不能从也

道人结庐青山巅,如望蓬莱无渡船。

石栈天梯欲千仞,流水桃花知几年。

辟佛谁持退之论,入社岂废渊明贤。

亦闻曾破虎溪界,暂往勿谓吾无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