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歌咏的是佛教的理念,特别是禅宗中的静坐冥想和法轮转动的概念。首句“清静无为无识尘”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尘埃,无为而治的境界,也反映了对物质世界的超然态度。“不舍内身妙法身”则是说这种超脱并非放弃肉体,而是在保持肉体基础上的精神修炼,寻求一种更高层次的“妙法身”。
第二句“祇为众生有漏习,权止草庵转法轮”表明诗人为了帮助陷入世俗烦恼中的众生,只暂时在简陋的草庵中进行佛法的修炼和传播。这里的“漏习”指的是众生的无知与执着,而“草庵”则象征了一种简单而不为外物所动的生活状态。
第三句“法轮常转而人见,优昙时时一出现”说明佛法如同永远在转动的轮一般,但普通人难以洞察其深义,只有在特定的时刻,如同优昙花般难得一见的真理才会呈现。
最后一句“无相真空妙法身,历劫恒沙不迁变”则是对佛教中“真空”的进一步阐述。诗人通过这一句强调了真实的空性和妙法之体是恒久不变的,即使在无数的时间周期里也不改变。
整首诗偈流露出一种超越世俗,追求精神高峰的境界,显示了作者对佛教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和个人修炼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