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刘君符赋乐山诗

山体本至静,仁体亦如之。

乐者有深味,鲁论无费辞。

目玩唯自得,心契若有期。

逝川同一旨,妙理无容窥。

刘公本好古,雅志非好奇。

诸君为著语,殆类爱山诗。

泉石涵清思,松柏媚幽姿。

古来山中人,此道未必知。

蜡屐毋乃癖,拄笏殆成痴。

独有首阳高,薇苦甘如饴。

得仁即无怨,千载真吾师。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翻译

山的本质本就宁静,仁德之心也是如此相似。
快乐有深远的内涵,儒家经典无需赘言。
眼中所见皆为乐趣,心灵契合仿佛有所期待。
流逝的江河寓意相同,精妙的道理难以窥探。
刘公本性喜好古代事物,高尚的志趣并非追求新奇。
各位写下的文字,大概类似热爱山水的诗歌。
泉水岩石蕴含着清澈的思绪,松柏在幽深处展现其风姿。
自古以来的山中隐士,可能并未完全理解这种道理。
对蜡屐的偏爱或许是一种怪癖,手杖几乎成了痴迷。
唯有首阳山的高洁,薇菜虽苦却甘甜如糖。
得到仁德便无怨言,千年历史中他们真是我的老师。

注释

山体:山的本质。
仁体:仁德之心。
乐者:快乐有深度的人。
鲁论:儒家经典。
目玩:眼中所见的乐趣。
心契:心灵的契合。
逝川:流逝的江河。
妙理:精妙的道理。
刘公:刘姓的人物。
雅志:高尚的志趣。
著语:写下的文字。
殆:大概。
泉石:泉水和岩石。
清思:清澈的思绪。
古来:自古以来。
未必:不一定。
蜡屐:喜欢蜡屐。
癖:怪癖。
拄笏:手杖。
痴:痴迷。
首阳高:首阳山的高洁。
薇苦甘:薇菜虽苦。
得仁:得到仁德。
真吾师:真正的老师。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末年至元初诗人陆文圭为友人刘君符所作的山水诗,以乐山为题,表达了对自然和仁德的深深感悟。诗人首先赞美山体的宁静与仁德的相似性,认为快乐有深层含义,孔子的教诲富有深意。他欣赏山中美景,心灵与之契合,认为山川的哲理难以穷尽。

接着,诗人称赞刘君符喜好古风,其志趣高尚而非追求新奇。他认为朋友们的赞誉可能类似赞美山川的诗歌,强调了山中的清思与松柏的幽雅姿态。然而,诗人也指出,古往今来的隐士们可能并未完全理解这种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诗人以“蜡屐”和“拄笏”的典故,暗示刘君符对山林的热爱近乎痴迷,甚至到了忘我境地。最后,诗人推崇首阳山隐士的清贫生活,认为薇菜虽苦,但对刘君符来说却如同甘甜的蜜糖。他从刘君符身上看到了对仁德的追求,认为这种得到仁德的人不会有怨言,刘君符是值得尊敬的千年楷模。

整首诗通过描绘山水之美和对仁德的崇尚,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赞赏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语言简洁,意境深远。

收录诗词(625)

陆文圭(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代文学家。博通经史百家,兼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术之学。墙东先生是元代学者的雅号,“墙东”并非是他居住澄东的意思。西汉末年,北海人王君公因为遭遇王莽篡权的乱世,当牛侩(买卖牛的中间人)以自隐。当时人们称他为“避世墙东王君公”。见《后汉书·逄萌传》。后来以“墙东避世”作为隐居于市井的典故,“墙东”指隐居之地。墙东先生指的是隐士,对于这个雅号,他自己也欣然接受,将自己的作品集命名为《墙东类稿》

  • 字:子方
  • 号:墙东
  • 籍贯:江阴(今属江苏)
  • 生卒年:1252~1336

相关古诗词

书范石湖白髭行后

渡江莫盛乾淳间,虞范诸贤鬓未斑。

功名草草负遗恨,老死不见巩洛山。

我近经行石湖路,范家水名王家墓。

风流一代竟澌尽,手泽何人为珍护。

直当慷慨论兴亡,奚暇悲歌叹衰暮。

形式: 古风

从圣国宝二茂才叙别

龙门世家史学祖,足涉淮湘到邹鲁。

儿生堕地弧在左,妇闭车中为谁苦。

二君雁荡游虎林,逆旅一笑论古心。

地炉画灰事未竟,推窗看天雪意深。

山寒约共梅花语,江水东流予北去。

明年春风上石渠,道傍为我吊望诸。

形式: 古风

壬申冬晦叔译史归别小诗奉饯

苍颉制字传羲皇,鬼神夜哭殊仓黄。

语言声律未易下,嗟君楚产学北方。

又能经术饰吏事,笔墨岂足尽所长。

邮亭一夕饮离觞,他年富贵勿相忘。

天无烈风海波静,白雉九译贡越裳。

盛时努力早出仕,成诵姬旦坐明堂。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送戴允言赴教官之召

圣主旁求弟子师,敕书飞下浙东涯。

画船遂击龙江楫,丹桂应攀月殿枝。

三荣天人归奏对,五经阃奥入论思。

野夫不耐中年别,添得秋风满鬓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