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纪事》,是清代诗人周馨桂所作。诗中描绘了咸丰年间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开篇“咸丰方十载,天意肃严霜”以时间背景引入,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年代背景,同时通过“天意肃严霜”暗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接着,“晋陵藉寇兵,古苏赍盗粮”两句,通过“藉”和“赍”这两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敌军侵扰、百姓生活困苦的场景。紧接着,“大吏如小儿,奔走何猖狂”一句,诗人将地方官僚比作无知的小儿,讽刺其在战乱中的无能与混乱,进一步揭示了官府对民众生活的忽视和不负责任。
“我民遭荼毒,奋起呼彼苍”表达了百姓在苦难中的觉醒与抗争,他们向苍天呼喊,寻求援助。“戈矛修同仇,畎亩而戎行”则展现了百姓在困境中团结起来,拿起武器,准备抵抗外敌,保卫家园的英勇姿态。
然而,“孱弱心不齐,复无万夫望”两句揭示了百姓力量的薄弱与缺乏统一领导,暗示了最终抵抗的无力。“堤防一以溃,横流曰汤汤”形象地描绘了战乱导致的灾难性后果,堤坝崩溃,洪水泛滥,一片汪洋。
“白骨多于草,存者走且僵”两句更是触目惊心,描述了战乱中死亡的惨烈景象,以及幸存者的悲惨命运。“孟秋及季月,乃得返草堂”表明了战乱结束后,人们得以返回家园,但家园早已破败不堪。
最后,“我身无完衣,我室无完墙。黄卷多泥土,白屋皆慢藏”描绘了战后家园的荒凉景象,衣物残破,房屋倒塌,书籍沾满泥土,白屋(指简陋的房屋)内物品散乱,一片萧条。“何以为生理,默默心悲伤”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深切同情和无奈。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强烈的对比,深刻反映了战乱对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巨大破坏,以及在苦难面前人民的觉醒与抗争,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平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