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事

咸丰方十载,天意肃严霜。

晋陵藉寇兵,古苏赍盗粮。

大吏如小儿,奔走何猖狂。

我民遭荼毒,奋起呼彼苍。

戈矛修同仇,畎亩而戎行。

孱弱心不齐,复无万夫望。

堤防一以溃,横流曰汤汤。

白骨多于草,存者走且僵。

孟秋及季月,乃得返草堂。

我身无完衣,我室无完墙。

黄卷多泥土,白屋皆慢藏。

何以为生理,默默心悲伤。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名为《纪事》,是清代诗人周馨桂所作。诗中描绘了咸丰年间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开篇“咸丰方十载,天意肃严霜”以时间背景引入,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年代背景,同时通过“天意肃严霜”暗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接着,“晋陵藉寇兵,古苏赍盗粮”两句,通过“藉”和“赍”这两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敌军侵扰、百姓生活困苦的场景。紧接着,“大吏如小儿,奔走何猖狂”一句,诗人将地方官僚比作无知的小儿,讽刺其在战乱中的无能与混乱,进一步揭示了官府对民众生活的忽视和不负责任。

“我民遭荼毒,奋起呼彼苍”表达了百姓在苦难中的觉醒与抗争,他们向苍天呼喊,寻求援助。“戈矛修同仇,畎亩而戎行”则展现了百姓在困境中团结起来,拿起武器,准备抵抗外敌,保卫家园的英勇姿态。

然而,“孱弱心不齐,复无万夫望”两句揭示了百姓力量的薄弱与缺乏统一领导,暗示了最终抵抗的无力。“堤防一以溃,横流曰汤汤”形象地描绘了战乱导致的灾难性后果,堤坝崩溃,洪水泛滥,一片汪洋。

“白骨多于草,存者走且僵”两句更是触目惊心,描述了战乱中死亡的惨烈景象,以及幸存者的悲惨命运。“孟秋及季月,乃得返草堂”表明了战乱结束后,人们得以返回家园,但家园早已破败不堪。

最后,“我身无完衣,我室无完墙。黄卷多泥土,白屋皆慢藏”描绘了战后家园的荒凉景象,衣物残破,房屋倒塌,书籍沾满泥土,白屋(指简陋的房屋)内物品散乱,一片萧条。“何以为生理,默默心悲伤”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深切同情和无奈。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强烈的对比,深刻反映了战乱对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巨大破坏,以及在苦难面前人民的觉醒与抗争,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平的渴望。

收录诗词(256)

周馨桂(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诸生。生于道光六年。深于经学,诗学三唐,擅书艺,工诗词。著有养斋诗文集五卷。邑志传儒林

  • 字:小山
  • 籍贯:顾山

相关古诗词

养斋

幽幽瑶砌侧,奕奕猗兰芳。

于人安足贡,时至自馨香。

纵无雨露渥,得生延陵乡。

延陵始季子,高让有辉光。

况复我元公,陟降在兹堂。

末孙虽无似,遗泽不敢忘。

臭颇兰与同,夙夜勉自强。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古诗二首(其一)

高冈有梧桐,萋萋耀朝阳。

丹穴有鸣鸟,翩翩下翱翔。

顾彼樗栎间,安足翔其旁。

旷世一来鸣,寂寞又千霜。

梧桐与鸣鸟,终古遥相望。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古诗二首(其二)

元公虽已远,幸得为后人。

洒落风月怀,夙昔常书绅。

读书二十载,凛此岁寒身。

四海虽穷冬,一室自阳春。

桃源在世间,何人知问津。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避兵

陋巷遭蹂躏,奔走何处所。

怅然残夜月,旷野独容与。

濛濛烟树间,晓露滴如雨。

形式: 古风 押[语]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