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丘书事

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

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我在《三国志》里早就认识了边防重镇巴丘,而今年岁老迈,只因避难才得以初次一游。
听到寒风吹刮树木的飒飒声响充满了广阔的洞庭原野,又见惨淡的日光笼罩着这座古老的岳阳楼。
四年来的风餐露宿、辗转奔波使我的生活饱受侵扰;已到十月,洞庭水落,吐出了纵横错落的沙洲。
唉,朝廷未必会派鲁肃这样的良将镇守上游,我这个书呆子却空自焦急几乎全白了头。

注释

巴丘:今湖南岳阳,历代兵家战略要地。
三分书:即《三国志》,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故事。
胡:指金人。
晚木:秋冬的树木。
影:指日光。
吐乱洲:秋冬之际,洞庭湖水落,湖中露出许多不规则的沙洲。
上流:三国吴的主要领地在长江下游,巴丘对它来说,乃是上流。
须鲁肃:因蜀将关羽镇守荆州,吴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与关羽对抗。
鲁肃:三国时期东吴战略家,周瑜死后继任都督,统领军马。
腐儒:迂腐的读书人,诗人自我嘲讽之词。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巴丘书事》,通过对巴丘的描绘,展现了作者晚年避难的经历和感慨。首句“三分书里识巴丘”表达了诗人对这个地方的早有耳闻,而“临老避胡初一游”则揭示了他晚年因战乱而选择在此地暂避的境况。

颔联“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通过描绘傍晚时分洞庭湖畔的自然景色,营造出宁静而壮丽的画面,岳阳楼的倒影映照在晴空之下,显得尤为生动。这两句诗富有画面感,展现出诗人对眼前景致的欣赏和对家乡的怀念。

颈联“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漂泊之苦,四年的时光里,他在江湖间饱受风霜雨露的洗礼,而此时的岳阳湖面,似乎也反映出世事的动荡不安。

尾联“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以典故自比,暗示自己虽然才华横溢,却未能如鲁肃般在国家危难之际发挥重要作用,只能作为一位无能为力的文人,徒然白发丛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时局的忧虑。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既有个人的身世之感,又融入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展现了陈与义独特的诗风。

收录诗词(657)

陈与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字:去非
  • 号:简斋
  • 生卒年:1090-1138

相关古诗词

开壁置窗命曰远轩(其一)

钟妖鸣吾旁,杨獠舞吾侧。

东西俱有碍,群盗何时息。

丈夫堂堂躯,坐受世褊迫。

仙人千仞岗,下视笑予厄。

谁能久郁郁,持斧破南壁。

窗开三尺明,空纳万里碧。

岩霏杂川霭,奇变供几席。

谁见老书生,轩中岸玄帻。

荡漾浮世里,超遥送兹夕。

倚楹发孤啸,呼月出荒泽。

天公亦粲然,林壑受珠璧。

会有鹤驾宾,经过来见客。

形式: 古风

方城陪诸兄坐心远亭

客中日食三斗尘,北去南来了今岁。

暂时亭中一杯酒,与兄同宗复同味。

博山云气终日留,竹君萧萧不负秋。

世路明年傥无故,却携藜杖更来游。

形式: 古风

月夜

独立夜轇轕,芦声泛遥津。

月下风起波,莽莽白龙鳞。

阴彩凝草木,暑气森星辰。

天地尘未消,江湖气聊伸。

人生几今夕,乱代偶此身。

胡为不少乐,况乃迹易陈。

三更大鱼舞,悄怆惊心神。

永怀骑鲸士,发兴烟中新。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王应仲欲附张恭甫舟过湖南久不决今日忽闻遂登舟作诗送之并简恭甫

我身如孤云,随风堕湖边。

墙东木阴好,初识避世贤。

从来有名士,不用无名钱。

披君三径草,分我一味禅。

胡为黄鹄举,忽上湖南船。

竟随文若去,聊伴元礼仙。

洞庭烟发渚,潇湘雨鸣川。

三老好看客,天高柁楼前。

子鱼独留滞,坐送管邴迁。

作诗相棹讴,寄恨馀酸然。

形式: 古风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