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
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
这首诗描绘了逍遥堂后的一棵高大树木,历经风雨洗礼,夜晚时分发出沙沙声响,如同在低语。诗人欣喜地忆起与友人共眠的旧时光,却不料此刻自己身处彭城,漂泊无依。通过树声和自身的境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友情的怀念以及流离在外的孤独感。苏辙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寓情于景的画面,展现了他深沉的情感世界。
不详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
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
凛如秋月照虚空,遇水留形处处同。
一瞬自成千亿月,精神依旧满胸中。
笔端大字鸦栖壁,袖里清诗句琢冰。
送我扁舟六十里,不嫌罪垢污交朋。
高安此去风涛恶,犹有庐山得纵游。
便欲携君解船去,念君无罪去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