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杂诗(其二)

由来作镇末堪都,花草吴宫又废墟。

江汉欲浮天地外,山川浑老战争馀。

细驴衔尾心空壮,铁锁沉沙计早疏。

我喜时清久延眺,未因贪食武昌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鉴赏

这首《武昌杂诗(其二)》是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通过对武昌这一历史名城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与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

首联“由来作镇末堪都,花草吴宫又废墟。”开篇即以武昌作为历史要塞的背景,指出其曾有的辉煌与如今的荒凉对比,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吴宫的花草虽已成废墟,却依然承载着往昔的荣光与故事。

颔联“江汉欲浮天地外,山川浑老战争馀。”进一步描绘了武昌周边的自然风光与历史痕迹。江汉之水似乎要将天地都包容其中,而山川则见证了无数次的战争与岁月的流逝,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颈联“细驴衔尾心空壮,铁锁沉沙计早疏。”通过“细驴”和“铁锁”的意象,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细驴象征着微小而坚韧的力量,即便心存壮志,也难以改变历史的轨迹;铁锁沉入沙中,预示着曾经的防御策略早已失效,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可逆转。

尾联“我喜时清久延眺,未因贪食武昌鱼。”诗人在此表达了自己对当前和平时代的喜悦之情,愿意长久地眺望这片土地,欣赏其美景,而非仅仅因为美食而停留。这既是对武昌自然风光的赞美,也是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与珍惜。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历史、自然与和平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语言凝练,情感丰富,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收录诗词(1183)

黄景仁(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 字:汉镛
  • 号:鹿菲子
  • 籍贯: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
  • 生卒年:1749~1783

相关古诗词

武昌杂诗(其三)

夹岸双城陡翠微,登临谁与共清晖。

更无老子连床话,敢望仙人跨鹤飞。

岭上凤凰归末得,月中乌鹊去何依。

汉阴咫尺愁相望,何日劳生此息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黄州

青山壁立浪飞银,堞雉杈枒瞰水滨。

隔岸武昌犹有树,下流彭蠡渐无津。

只应风月归吾辈,谁见功名似昔人。

解唱大江东去曲,苏公真是再来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晚泊九江寻琵琶亭故址

晨发黄州郭,夕宿浔阳渡。

沙平岸阔不见人,瞥过千重万重树。

浔阳渡口风萧萧,江州城外鱼龙骄。

匡庐作云半江黑,倒吸白浪如山高。

是时日落葭菼暗,湓浦瑟瑟生寒涛。

一舟冲浪去杳杳,独雁带雨来迢迢。

角声振木木叶脱,秋声渐高秋思发。

无言揽袖起彷徨,却倚兰桡望天末。

吴头楚尾烟冥冥,独立百感来无情。

江风吹面酒亦醒,掣笛吼作狂龙声。

短衣踉跄步沙濑,草间寻得琵琶亭。

崩堤毁岸人迹绝,狐狸跳啸鼋鼍鸣。

昔闻乐天夜间此送客,琵琶声停江浸月。

拟向江山作主人,却因商妇悲迁谪。

我亦天涯有泪人,对此茫茫惨无泽。

吁嗟乎,泪亦不必落,愁亦不必愁。

君不见茫茫九派东向流,千古万古无时休。

我家乃在东海头,西风满意吹数日,一笑可上吴淞舟。

莼鲈虾菜万事足,安用江湖叹敝裘。

形式: 古风

月明泛小孤山下

烟水月明处,中流一溯洄。

湖过彭蠡尽,湖到小孤回。

独鹤掠舟过,神鱼听曲来。

不知疏柳岸,长笛为谁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