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月静居

病来心静一无思,老去身闲百不为。

忽忽眼尘犹爱睡,些些口业尚誇诗。

荤腥每断斋居月,香火常亲宴坐时。

万虑消停百神泰,唯应寂寞杀三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病痛之中心境平静无所牵挂,年老体衰闲适下来什么事也不做。
时常恍惚迷离喜爱睡眠,还偶尔会夸耀自己的诗作。
在斋戒的月份里断绝了荤腥,常在静坐时亲近香火仪式。
各种忧虑消失身心安宁,唯有寂寞能消除内心的纷扰。

注释

病来:生病之后。
心静:心境平静。
一无思:没有杂念。
老去:年老。
身闲:闲适。
百不为:什么事也不做。
忽忽:恍惚迷离。
眼尘:指世事纷扰。
口业:佛教术语,指因言语引起的罪过。
尚誇诗:仍会夸耀诗歌。
荤腥:肉类食物。
每断:常常断绝。
斋居月:斋戒的月份。
香火:烧香拜佛。
常亲:常常亲近。
宴坐时:静坐修行的时候。
万虑消停:所有忧虑都停止。
百神泰:身心安宁。
杀三尸:道教术语,指消除内心的三种烦恼。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和心境。"病来心静一无思"表明在疾病的打击下,心灵变得异常平静,没有任何杂念。这是一种身心俱疲到极点后的一种解脱。接着"老去身闲百不为"则是说到了年迈体弱,行动不便,也没有什么愿望和追求了,这种状态让人不得不放慢生活的脚步。

诗中的"忽忽眼尘犹爱睡"写出了因疲惫而常想睡眠的情形,而"些些口业尚誇诗"则表明尽管精力有限,仍旧保持着对诗词创作的热情和自得其乐。"荤腥每断斋居月"说明了诗人在斋月期间断绝了荤腥(肉类食物)的饮食,而"香火常亲宴坐时"则是说诗人经常亲近佛前燃烧的香火,保持一种清净的坐禅状态。

最后两句"万虑消停百神泰,唯应寂寞杀三尸"表达了在这样的生活中,万般忧虑都已消散,心灵达到了一种泰然自若的境界。这里的"唯应寂寞杀三尸"则是说要警觉地对待内心的贪嗔痴三毒,不让它们再次泛起。

整首诗通过淡定平和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在斋月期间追求精神净化、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内心世界深层次的探索与修养。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斋戒

每因斋戒断荤腥,渐觉尘劳染爱轻。

六贼定知无气色,三尸应恨少恩情。

酒魔降伏终须尽,诗债填还亦欲平。

从此始堪为弟子,竺乾师是古先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斋戒满夜戏招梦得

纱笼灯下道场前,白日持斋夜坐禅。

无复更思身外事,未能全尽世间缘。

明朝又拟亲杯酒,今夕先闻理管弦。

方丈若能来问疾,不妨兼有散花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斋居

香火多相对,荤腥久不尝。

黄耆数匙粥,赤箭一瓯汤。

厚俸将何用,闲居不可忘。

明年官满后,拟买雪堆庄。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旅次景空寺宿幽上人院

不与人境接,寺门开向山。

暮钟寒鸟聚,秋雨病僧闲。

月隐云树外,萤飞廊宇间。

幸投花界宿,暂得静心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