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张穆在明末清初时期的作品,名为《闻罗澹峰先生登罗浮不获相从诗以致怀(其一)》。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罗澹峰先生独自登罗浮山的感慨和怀念之情。
首句“诚哉达不易”,表达了对罗澹峰先生豁达、通达性格的赞美,认为这种性格在世间实属难得。接着,“间亦世中稀”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性格的珍贵性,暗示在世俗社会中,能够保持如此心境的人并不多见。
“古道久不作”一句,运用了“古道”的典故,暗指古代贤士追求的理想境界或道德风尚已经久未出现,表达了对当前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对过去美好时代的怀念。“狂歌安与归”则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保持自我、实现理想状态的困惑和思考。
“向平婚嫁未,康乐宦情微”两句,通过引用历史人物的故事,进一步描绘了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向平未完成婚嫁之事,康乐(即谢灵运)对官场兴趣不大,这两句话表达了对自由、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反思。
最后,“此日风尘遍,谁同与世违”两句,直抒胸臆,点明了当前社会环境的纷扰和复杂,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中,能与自己志趣相投、共同追求理想生活的人越来越少。这不仅是对罗澹峰先生独自登山行为的感慨,也是对自己身处时代洪流中的孤独感和对理想生活的渴望的表达。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罗澹峰先生行为的描述和对自身境遇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