垤鹳

垤鹳何翩翩,颇与鹤同类。

秦人罗致之,怜爱无不至。

固无警露姿,实有乘轩贵。

羽毛已鲜泽,习性亦骄恣。

秦人既鹤呼,鹳亦鹤自谓。

忽逢浮丘伯,借之乘谒帝。

长鸣玉陛前,帝怪鹳音异。

敕令击杀之,下充膳夫馈。

浮丘报秦人,秦人方自愧。

为诫畜禽家,畜禽辩真伪。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名为《垤鹳》,是明代诗人王守仁所作。诗中以“垤鹳”这一虚构的鸟类作为载体,通过寓言的手法,探讨了人性、道德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

诗开篇描绘了垤鹳翩翩起舞,与鹤相似的形象,暗示其虽外表相似,但本质却大相径庭。接着,描述秦人对垤鹳的喜爱与珍视,赋予其鹤的地位和待遇,象征着社会上对某些表面现象的盲目追捧和过度重视。

随后,诗中提到垤鹳虽外表光鲜,内心却骄傲放纵,这反映了人性中的虚荣与自大。秦人将垤鹳称为鹤,鹳也自称为鹤,体现了社会上对于身份地位的追求与自我认同的混淆。

最后,诗中引入了仙人浮丘伯的角色,他借鹳乘机进见天帝,却因鹳的叫声与众不同而受到责罚。这寓意着在追求权力与地位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自身的真实身份或能力不足而遭受惩罚。同时,诗通过秦人的反思,强调了辨别真伪的重要性,告诫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整体而言,《垤鹳》通过寓言故事,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现象的多面性,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和警示作用。

收录诗词(114)

守仁(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秋夕病中

夕云敛中天,月出万象正。

九野声影消,平湖湛寒镜。

惊风着露草,栖萤光不定。

感新喟时物,金气飒已应。

扶羸捲前幔,销肌怯虚静。

忧来复就枕,萧条发孤咏。

形式: 古风

题风雪归庄图

北风号枯林,寒云没西岭。

归翁雪满笠,欲渡愁日暝。

孤舟断矶下,惊浪无时静。

遂令世外人,感此画中景。

形式: 古风

待月轩为式藏主作

月出青松林,照我松下户。

床前光未满,裴回更延伫。

莲漏下初更,绿烟散东坞。

浩歌步中庭,衣露湿如雨。

形式: 古风

题钱选画

太峰青莲高,千仞苔壁古。

招提隔层云,孤径入深坞。

钟鸣谷口风,木落溪上雨。

何处夜猿啼,归帆下秋浦。

形式: 古风 押[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