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垤鹳》,是明代诗人王守仁所作。诗中以“垤鹳”这一虚构的鸟类作为载体,通过寓言的手法,探讨了人性、道德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
诗开篇描绘了垤鹳翩翩起舞,与鹤相似的形象,暗示其虽外表相似,但本质却大相径庭。接着,描述秦人对垤鹳的喜爱与珍视,赋予其鹤的地位和待遇,象征着社会上对某些表面现象的盲目追捧和过度重视。
随后,诗中提到垤鹳虽外表光鲜,内心却骄傲放纵,这反映了人性中的虚荣与自大。秦人将垤鹳称为鹤,鹳也自称为鹤,体现了社会上对于身份地位的追求与自我认同的混淆。
最后,诗中引入了仙人浮丘伯的角色,他借鹳乘机进见天帝,却因鹳的叫声与众不同而受到责罚。这寓意着在追求权力与地位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自身的真实身份或能力不足而遭受惩罚。同时,诗通过秦人的反思,强调了辨别真伪的重要性,告诫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整体而言,《垤鹳》通过寓言故事,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现象的多面性,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和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