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君谦致仕

公署席未暖,求去何嗷嗷。

济河先焚舟,预卖冠与袍。

我不更劝子,知子意殊牢。

昨者见章疏,陈情欲长号。

谓臣心腹间,有疾刺如刀。

自宜针石恶,不任簿书劳。

蒙恩赐封典,父母喜俱叨。

雨露不知感,臣岂如蓬蒿。

壮年可驱策,正合从时髦。

臣实自知愧,奈缘病相遭。

当道奖恬退,幸尔遇山涛。

九重遂俯从,孰谓天居高。

郎官信美秩,视之等秋毫。

未论子所能,此足称贤豪。

纷纷投牒者,群然赴仪曹。

其间或衰迈,虚名尚贪饕。

如子真难得,识者争嘉褒。

而我复增愧,头颅已霜毛。

归心觉愈急,如索更加绹。

子归免羁绊,槛兽初奔逃。

卬首不回顾,跳舞向林皋。

岁暮多冰雪,长河阻轻舠。

河神不世情,助子水滔滔。

旧宅傍吴市,门前是南濠。

性不耐居处,志惟嗜游遨。

南指天目山,誓将友猿猱。

归来必自得,有乐斯陶陶。

发泄胸中奇,文场战当鏖。

多事反自今,笔墨肯停操。

已忘虞卿愁,且著屈子骚。

形式: 古风 押[豪]韵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吴宽的《送杨君谦致仕》表达了对友人杨君谦辞官归隐的赞赏和感慨。诗中,吴宽首先描述了杨君在公署中急于离职的情景,显示出他的决心。接着,他以“济河先焚舟”比喻杨君告别官场的决心,表示自己不再劝阻,理解其内心深处的苦衷。杨君在奏疏中表达了对官场繁琐事务的厌倦,形容为心头之疾,希望能回归自然,享受父母的封赐。

吴宽赞扬杨君的选择,认为他不贪图微小的官位,而是追求高尚的品格,这使他在众多趋炎附势的人中显得尤为难得。他对杨君的归心似箭和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表示羡慕,同时也为自己年老体衰而感到惭愧。最后,他祝愿杨君在山水之间找到真正的快乐,期待他在文学创作上也能有所建树,忘记过去的忧虑,写出如屈原般深沉的作品。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的祝福,也有对自己未能及时归隐的遗憾,展现了明朝士人对仕途与隐逸生活的复杂心态。

收录诗词(271)

吴宽(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阅周原己书札

斑斑遗墨宛如新,安得交亲更此人。

信矣行间浑茂密,翛然物外最清真。

世家传菊根初断,公署听莺语自频。

扶病玉延亭上坐,槿花残照独伤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记园中草木二十首(其一)槐

东园忆初购,粪壤频扫除。

墙下古槐树,憔悴色不舒。

况遭众攀折,高枝且无余。

爱护至今日,浓阴接吾庐。

数步已仰视,伟哉巨人如。

非藉此荫庇,谁结幽亭居。

立为众木长,奴仆柽与榆。

形式: 古风

记园中草木二十首(其二)榆

始我种三榆,近在亭之左。

西日待隐蔽,阴成客能坐。

七年长渐高,密叶已交锁。

生钱闻可食,贫者当果蓏。

其一忽憔悴,啮腹缘蚁蜾。

持斧欲伐之,材未中船舵。

藤蔓方附丽,不伐亦自可。

古人无弃物,守圃常用跛。

形式: 古风 押[哿]韵

记园中草木二十首(其三)柽

读《诗》识其名,谁谓材无用。

西戎每渡河,此木能载重。

所以人字之,岂在作梁栋。

两株倚东篱,计亦七年种。

相对垂青丝,蓦地来二仲。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