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题三峰壁间

三峰棱层如削玉,一派悬泉泻寒绿。

平生山水性贪婪,聊与白云相伴宿。

松风竹露有馀清,夜伴孤月依檐楹。

神凝气爽睡无梦,不闻楼上霜钟鸣。

庵头禅翁头雪白,麻衣草履提筇策。

谓予久与世缘疏,青眼逢迎喜诗客。

三峰高兮溪水深,造物留之无古今。

新生松竹不须剪,四时风露常萧森。

粥罢收盂知我去,殷勤乞与题诗句。

山头尘土任茫茫,白云自在来时路。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三峰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在此地的宁静生活。首句“三峰棱层如削玉,一派悬泉泻寒绿”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三座山峰的峻峭与瀑布的清澈,展现出自然界的雄奇与美丽。接着,“平生山水性贪婪,聊与白云相伴宿”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愿意与白云为伴,寄宿于自然之中。

“松风竹露有馀清,夜伴孤月依檐楹”描绘了夜晚的静谧与清幽,松风竹露带来余音绕梁的清新,孤月映照在檐楹之上,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接下来,“神凝气爽睡无梦,不闻楼上霜钟鸣”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宁静与诗人的内心状态,仿佛与世隔绝,心灵得到了净化。

“庵头禅翁头雪白,麻衣草履提筇策”则引入了一位老和尚的形象,他头戴白发,身着麻衣草履,手持竹杖,与诗人形成了对比,展现了不同的人生追求。老和尚对诗人的到来表示欢迎,表现出对文学艺术的尊重与欣赏。“三峰高兮溪水深,造物留之无古今”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三峰与溪水的存在似乎超越了时空的限制。

最后,“新生松竹不须剪,四时风露常萧森”是对自然生长的赞颂,无论四季更迭,松竹自会保持其萧瑟之美。而“粥罢收盂知我去,殷勤乞与题诗句”则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老和尚在诗人离开后,请求留下诗句作为纪念,显示出他对诗歌艺术的珍视。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同时也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是一首富有诗意和哲思的作品。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华光仁老作墨梅甚妙为赋此

雪里梅开何草草,欲问清香无处讨。

回看水际竹丛边,寂寞闲愁洗妆早。

东坡戏作有声画,竹外一枝斜更好。

但恐金须容易堕,额黄虽妙难长保。

笑笑先生独爱竹,雪壁风梢麝煤扫。

应为冰姿不可传,醉里相忘亦颠倒。

惭愧高人笔下春,解使孤芳长不老。

从来病眼错黄昏,隔雾相看更相恼。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仁老以墨梅远景见寄作此谢之二首(其一)

荒寒扫横斜,稀疏开未遍。

烟昏雨毛空,标格终微见。

吴姬风鬓乱,睡色馀妒面。

谁令种性香,风味极不浅。

道人三昧力,幻出随意现。

塞管玉纤寒,无劳写哀怨。

形式: 古风

仁老以墨梅远景见寄作此谢之二首(其二)

数笔何处山,领略分树石。

远含千里姿,间见复层出。

我本个中人,惯卧苍崖侧。

借路行人间,勃土相欺得。

那知一幅中,见此晚秋色。

悠然欲归去,远壑谁同陟。

旁人笑绝缨,捲卷成陈迹。

形式: 古风

上巳日有怀昔从云庵老人此日山行

今年上巳日,久客望江南。

双林接脩水,石路入烟岚。

千峰出云雨,空谷吞寒潭。

苍杉郁童童,秀色动云庵。

不见庵中人,青灯耿尘龛。

空馀行乐处,攀翻闻笑谈。

风光与节物,触愁味参参。

临高望烟霭,衰涕落春衫。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