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禅人下火(其二)

浮生岸树井藤,毕竟终归败坏。

这僧撩起便行,也是平生庆快。

著上没底芒鞋,抛下这个皮袋。

茶毗坛上火犹在,延寿堂中人又终。

方言□身浑□□,□□□同一梦中。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以一种超脱世俗的视角,探讨了生命与存在的本质。诗人通过“浮生”这一概念,将人生比作短暂而无常的存在,如同岸边的树木和井边的藤蔓,最终都会走向衰败。这种对生命短暂性的深刻洞察,体现了佛教中关于无常和空性的哲学思想。

接着,诗人描绘了一位僧人,他不为世事所累,一旦决定便毅然前行,这种行为体现了对自由和解脱的追求,以及内心的坦荡与快意。穿上无底的芒鞋,抛弃一切负担,象征着心灵的轻盈与自由,不再被物质世界所束缚。

最后,诗人以“茶毗坛上火犹在,延寿堂中人又终”两句,将生命的消逝与轮回的真理联系起来。茶毗坛上的火象征着生命的结束与转化,而延寿堂中的人则代表了生命的延续与轮回。这两句诗巧妙地揭示了生命与死亡、存在与消失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在无常之中寻求永恒的哲思。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存在、自由与解脱的独到见解,以及对宇宙万物流转规律的深刻体悟。

收录诗词(598)

释怀深(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七七~一一三二),俗姓夏。年十四祝发受戒。公四年,访道方外。徽宗崇宁初,往嘉禾依净照于资圣寺悟法。政和初,出住仪真资福寺。三年(一一一三),先后居镇江府焦山寺、真州长芦寺。七年,居建康府蒋山寺。钦宗靖康间住灵岩尧峰院(《中吴纪闻》卷六)。高宗绍兴二年卒,年五十六。为青原下十三世,长芦崇信禅师法嗣。事见《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六有传

  • 号:慈受
  • 籍贯:寿春六安(今属安徽)

相关古诗词

行者下火

汝幼入空门,方年二十五。

须发尚未除,幼身今日去。

脱下布直裰,休问温州路。

形式: 古风

田六娘子下火

浮生三十二春秋,方始修行肯转头。

底事又随云雨去,烟波江上使人愁。

休休休,不用愁,聚散还同水上沤。

直饶寿得三十岁,不免输他这一筹。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丁忠训妻与女同下火

二十馀年寄此间,盖芜尘土翳朱颜。

今朝子母应相贺,且喜春来返故关。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删]韵

魏先生下火

呜呼魏大和,为人性纯厚。

虽居陋巷中,箪瓢甘自守。

聚学训童蒙,束脩粗糊口。

岁晚好吾宗,悟世非长久。

临行嘱妻子,叮咛诫诸后。

不学老庄周,说葬成虚谬。

不学襄阳翁,与女争先后。

先生之意不如斯,欲效禅家破诸有。

四众云臻,柴薪已就。

虽然父子至亲,到此如何可救。

不须救,生前已付山僧手。

一枝红燄赠君行,看取神龟火里走。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