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敬亭清越

敬亭山色古,庙与寺松连。

住此修行过,春风四十年。

鼎尝天柱茗,诗硾剡溪笺。

冥目应思著,终南北阙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敬亭山的景色古老幽静,庙宇与寺中的松树相连。
在这里修行已度过,春风吹过了四十年。
曾经品尝过天柱山的名茶,用剡溪的纸张书写诗歌。
闭上眼睛应是在思考着,最终心愿在京城实现。

注释

敬亭山:一座位于中国安徽省的著名山脉,以风景秀丽著称。
古:指历史悠久,景色保持着原始的风貌。
庙与寺松连:寺庙旁的松树茂密相连,形容环境清幽。
修行:在此指宗教上的修炼或精神上的修养。
春风:这里比喻时间的流逝,也象征着和煦与生机。
四十年:表示时间很长,这里是形容修行的时间久远。
鼎尝:尝试、品味,这里特指品茶。
天柱茗:天柱山所产的名茶,天柱山也是中国名茶产地之一。
诗硾:硾(zhài),压榨或捶打,这里指书写诗歌时的用力或专注。
剡溪笺:剡溪是古代著名的造纸地,剡溪笺指用剡溪出产的纸张,常用于书写诗文。
冥目:闭上眼睛,常用来形容人深思或冥想的状态。
思著:思考、考虑,可能指对过往生活的回顾或对未来的规划。
终南北阙前:南北阙,古代指朝廷或京城的象征,这里意指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心愿或成就得到皇室或国家的认可。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修行者在敬亭山的生活情景。开篇“敬亭山色古,庙与寺松连”两句,勾勒出敬亭山古朴庄严的环境,以及庙宇寺院被苍劲的松树所连接,营造出一派清幽脱俗的氛围。

接着,“住此修行过,春风四十年”表达了诗人在此地修行多年的时间跨度,通过“春风”这一季节性的描写,不仅传递出时光流逝,更暗示了一种静谧与和煦的生活状态。

中间两句,“鼎尝天柱茗,诗硾剡溪笺”,则展现了诗人日常的生活片段。鼎是古代烹饪食物的器具,这里用来品味天然山间清泉所煮出的茶;“诗硾”则指的是在石头上摩挲文字,“剡溪笺”意指是在溪边的石上刻写诗文。这些细节描绘出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彰显了其清贫自适、文墨相伴的生活态度。

最后两句,“冥目应思著,终南北阙前”中,“冥目”意味着心灵的深邃,而“应思著”则是表达诗人对过往经历和所见所感的深刻思考。至于“终南北阙前”,这里的“终南”指的是终南山,这里可能暗示了诗人对远方山脉的向往,或许是精神上的追求,而“阙前”则意味着在高处眺望,既有望眼欲穿之感,也蕴含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敬亭山居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修行之静与文墨之乐的深刻体验,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泊明志、超脱尘世的情操。

收录诗词(816)

齐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 籍贯: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
  • 生卒年:863年—937年

相关古诗词

寄普明大师可准

莲岳三徵者,论诗旧与君。

相留曾几岁,酬唱有新文。

翠窦容闲憩,岚峰许共分。

当年若同访,合得伴吟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寄湘中诸友

碧云诸友尽黄眸,石点花飞更说无。

岚翠湿衣松接院,芙蓉薰面寺临湖。

沃洲高卧心何僻,匡社长禅兴亦孤。

争似楚王文物国,金镳紫绶让前途。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寄湘幕王重书记

抛掷浟江旧钓矶,日参筹画废吟诗。

可能有事关心后,得似无人识面时。

官好近闻加茜服,药灵曾说换霜髭。

高才直气平生志,除却徒知即不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寄谢高先辈见寄二首(其一)

穿凿堪伤骨,风骚久痛心。

永言无绝唱,忽此惠希音。

杨柳江湖晚,芙蓉岛屿深。

何因会仙手,临水一披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