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西山隐者不遇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翻译

山顶上有一座小小的茅草屋,直上去大约有三十里路。
敲门没有童仆应声,屋里只有桌案和几。
如果不是乘坐着布篷的柴车,大概就是在垂钓秋水边。
错过了与主人的见面,只能遗憾地空自仰望。
新雨后草色翠绿,傍晚松涛声在窗前响起。
能在这幽静的地方得到满足,足以让人心旷神怡。
虽然没有宾主之间的交往,却深得清静的道理。
尽兴之后才下山去,何必非要等待别人的陪伴。

注释

绝顶:山的最高峰。
茅茨:茅草屋。
直上:笔直向上。
扣关:敲门。
僮仆:侍候的童仆。
窥室:看屋内情况。
巾柴车:用布篷覆盖的简陋车子。
钓秋水:在秋天的水边钓鱼。
差池:错过, 错开。
黾勉:努力, 尽力。
仰止:仰望, 敬仰。
草色:草的颜色。
新雨:刚下的雨。
松声:松树的声音。
契:符合, 投合。
幽绝:幽静深远的地方。
荡心耳:使心胸舒畅。
宾主意:宾主之间的交往。
清净理:清静无为的道理。
兴尽:兴致消尽。
方:才。
待之子:等待那个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寻找隐者的行者,在绝顶高处寻觅一片茅草屋,直上三十里山路,却发现无人看守的空寂。诗中通过“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表现了这种宁静与孤独。以下两句“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则用比喻的手法推测隐者的可能生活方式,或许在山上采集柴火,或是在溪边垂钓捕鱼。

接下来的“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表达了行者与隐者未能相遇的遗憾,但依然对那份宁静的生活充满向往。随后的“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则是对山中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透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切感受。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一句,表达了诗人在这宁静环境中的自得其乐,以及内心世界的丰富。即使没有宾客往来,也不影响诗人获得一种清净和满足。

最后,“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则是诗人感受饱满后,准备离开山中,但又似乎在说,即便如此,也无需急于等待某种结果,因为这次寻找隐者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满足。

收录诗词(14)

丘为(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事继母孝,常有灵芝生堂下。累官太子右庶子。致仕,给俸禄之半以终身。年八十馀,母尚无恙。及居忧,观察使韩滉以致仕官给禄,所以惠养老臣,不可在丧而异,惟罢春秋羊酒。卒年九十六。与刘长卿善,其赴上都也,长卿有诗送之,亦与王维为友。诗十三首

  • 籍贯:苏州嘉兴

相关古诗词

竹下残雪

一点消未尽,孤月在竹阴。

晴光夜转莹,寒气晓仍深。

还对读书牖,且关乘兴心。

已能依此地,终不傍瑶琴。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泛若耶溪

结庐若耶里,左右若耶水。

无日不钓鱼,有时向城市。

溪中水流急,渡口水流宽。

每得樵风便,往来殊不难。

一川草长绿,四时那得辨。

短褐衣妻儿,馀粮及鸡犬。

日暮鸟雀稀,稚子呼牛归。

住处无邻里,柴门独掩扉。

形式: 古风

幽渚云

漠漠云在渚,无心去何从。

青连晚湖色,澹起秋烟容。

渡水上下白,归山深浅重。

来为巫峡女,去逐葛川龙。

勿为长幽滞,当飞第一峰。

形式: 古风 押[冬]韵

渡汉江

漾舟汉江上,挂席候风生。

临汎何容与,爱此江水清。

芦洲隐遥嶂,露日隐孤城。

自顾疏野性,难忘鸥鸟情。

聊复与时顾,暂欲解尘缨。

跋涉非吾愿,虚怀浩已盈。

形式: 古风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