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并序(其四十八)

兄弟义居活,一种有男女。

儿小教读书,女小教针补。

儿大与娶妻,女大须嫁去。

当房作私产,共语觅嗔处。

好贪竞盛吃,无心奉父母。

外姓能蛆姡,啾唧由女妇。

一日三场刽,自分不由父。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反映了唐代社会中家庭内部的矛盾和人性的复杂性。诗人王梵志通过描述兄弟姐妹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行为,揭示了亲情与利益之间的冲突。

诗中首先描绘了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和谐场景:“兄弟义居活,一种有男女。”他们一起生活,既有男性也有女性。接着,诗人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儿小教读书,女小教针补。”孩子们从小就被教导学习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生活打下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长,诗中开始展现家庭内部的分化:“儿大与娶妻,女大须嫁去。”兄弟们成年后各自娶妻,而姐妹们则需出嫁,这标志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成员角色的转变。然而,这种变化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当房作私产,共语觅嗔处。”

家庭财产的分配成为争议的焦点,兄弟姐妹间的沟通变得困难,甚至产生争执。诗中进一步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和对权力的追求:“好贪竞盛吃,无心奉父母。”人们更关注个人的享乐和地位,而忽视了对长辈的孝顺。

最后,诗中提到了外姓人的介入和女性在家庭中的影响:“外姓能蛆姡,啾唧由女妇。”外来势力可能破坏家庭的和谐,而女性的话语权和决策能力在家庭中逐渐增强。诗中还暗示了家庭内部的不平等现象:“一日三场刽,自分不由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甚至出现了暴力冲突,而这一切似乎都不再受父亲的控制。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探讨了唐代家庭内部的矛盾、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变迁对家庭关系的影响。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实问题,也引发了对家庭伦理、性别角色以及个人欲望与社会责任之间关系的思考。

收录诗词(353)

王梵志(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约唐初数十年间在世。幼时家境尚殷富,多读诗书,曾有妻室儿女,中年后家业败落,遂皈信佛教。晚况萧条,享年逾七十。喜作诗宣弘佛理,劝诫世人,多用村言俚语,唐时民间流传颇广。有集

  • 籍贯:卫州黎阳

相关古诗词

诗并序(其四十九)

近逢穷业至,缘身一物无。

披绳兼带索,行时须杖扶。

四海交游绝,眷属永还疏。

东西无济著,到处即女君。

形式: 古风

诗并序(其五十)

人去像还去,人来像以明。

像有投镜意,人无合像情。

镜像俱磨灭,何处有众生。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诗并序(其五十一)

一身元本别,四大聚会同。

直似风吹火,还如火逐风。

火强火炽疾,风疾火愈烘。

火风俱气尽,星散总成空。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诗并序(其五十二)

以影观他影,以身观我身。

身影何处昵,身共影何亲?

身行影你伴,身住影为邻。

身影百年外,相看一聚尘。

形式: 古风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