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为宋代诗人张伯端所作,名为《西江月·十二首其一》。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融合了佛教思想与个人情感的作品。
"悟了莫求寂灭,随缘只接群迷。寻常邪见及提携。方便指归实际。"
这四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理解和修行态度。"悟了"意味着已经领悟了佛教的真谛,即不再追求世间的欲望和名利,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寂灭状态。"随缘只接群迷"则是说按照因缘来处理事情,只联系那些迷失本性的人,以指引他们走向正道。"寻常邪见及提携"表明诗人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人们的错误观念,并试图提醒和帮助他们。而"方便指归实际"则强调了佛法作为一种方法,能够让人们回归到真实、实际的生命状态。
"五眼三身四智,六度万行修齐。"
这两句是对佛教中一些概念的引用。"五眼"指的是佛教中的天眼、肉眼、慧眼、法眼和佛眼,分别代表不同的认知能力;"三身"则是法身、报身和化身,象征着佛的不同层次存在;"四智"通常指的是大圆镜智、大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是菩萨修行中获得的智慧;"六度"即是六波罗蜜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代表了从凡夫到佛的修行过程;而"万行"则泛指一切善行和修行。
"圆光一颗好摩尼。利物兼能自利。"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和平衡。"圆光一颗好摩尼"可能是对佛珠的赞美,象征着心灵的清净与集中;而"利物兼能自利"则说明了修行不仅能够利益他人,也能够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这首诗通过结合个人情感和佛教哲学,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在解脱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