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杜范所作,体现了诗人对于前贤文士的崇敬和自我文学创作的思考。诗中以“士有当世志,谁肯专诗名”开篇,表达了士人应有远大的抱负,不仅仅是为了诗名而已。这反映出作者对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的重视。
接着,“自古巧文字,与道关废兴”两句,揭示了文学创作与哲学思想之间的深刻联系,强调了文学作品不仅要有艺术性,还需体现哲理和时代精神。这是对文人应有的素养和担当的一种提醒。
“倾座听君语,雄辨穷粗精”则描绘了一幅文人聚集,互相倾听高谈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对于深邃而又精妙语言的追求和欣赏。
随后,“目中无全牛,肯綮技未经”表达了诗人对待文学创作态度的严谨与挑剔,不满足于浅尝辄止,而是要深入探究未知领域。
“胡为趁风月,候虫相与鸣”则是一种反问,意味着不应追随世俗的浮华和肤浅,而应该寻求真正的艺术价值和生命之声。
“静夜诵佳什,泠然如梦醒”描绘了诗人在静谧的夜晚吟咏古代佳作的情景,那种超脱尘世的美妙感受,如同从梦中醒来一般清晰而又深刻。
“瘦语自腴泽,险句自稳平”则是对文学语言的追求,即使是简洁的语言也能充满生机,而艰涩的句子也能表现出一种内在的和谐与平衡。
“譬彼有源水,随流作幽清”通过水的比喻,表达了文学创作如同溪流般自然而纯净,无需强求,只须顺其自然即可达到高雅脱俗的境界。
“奇抱叹皓首,败屋挑寒灯”则是对前贤文士的一种怀念和致敬,他们虽已逝去,但文学作品犹如老者之头,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辉。即使是在破败的房屋中挑亮那孤独而寒冷的灯火,也是一种对知识与艺术的坚守。
“天运岂其然,人力非所能”表达了诗人对于命运和个人力量的认识,即使是文学创作也有一定的客观规律,不完全由个人意志所左右。
“我读渊明诗,悠悠千古情”则是诗人对唐代诗人孟浩然(渊明)的作品进行吟诵,从中感受到那份超越时空的深厚情感。
“衔觞岂好饮,采菊非餐英”通过对饮酒和采菊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学创作不应追求华丽浮夸,而应致力于内在的真挚与清净。
最后,“何时共皋益,赓歌在虞庭”则是诗人对于未来的期待和向往,希望能有机会与志同道合之士共同分享文学的乐趣,在古代圣贤的殿堂中高声歌唱。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更体现了其对文以载道、崇尚自然、追求内在真挚等文学观念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