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亭夹径草深庵僧澄锄去之将种桃李

径荒随处长蓬蒿,忽告通幽且尽薅。

已问花翁移郁李,竟从金母折蟠桃。

住庵事简吾何力,种树功高子有劳。

吏用公材当小试,把锄来趁雨如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翻译

小路荒芜到处长满杂草,忽然听说有秘境让我探索。
已经询问过种花的老者,想移栽些郁李;竟然还从神仙那得到了蟠桃。
住在庵中生活简单我无能为力,种树的功劳却要你来承担。
官职虽小但应善用你的才能,趁着雨天湿润正好拿起锄头劳作。

注释

径荒:荒芜的小路。
蓬蒿:杂草。
通幽:秘境或幽深之处。
尽薅:彻底清理。
花翁:种花的老者。
郁李:一种水果树。
金母:神话中的仙人。
蟠桃:神话中的仙桃。
住庵:居住在庵中。
事简:生活简单。
吾何力:我无能为力。
子有劳:你有功劳。
吏用:官职使用。
公材:公共的才能。
小试:小规模的尝试。
如膏:像油脂一样滋润。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幽的寺庙环境,其中荒废的小径被蓬蒿所覆盖,花草随处可见。诗人通过提问和回答的形式,表达了对寺中僧人的生活态度的赞赏。诗中的“已问花翁移郁李,竟从金母折蟠桃”两句,显示僧人对自然的亲近与和谐,既有种植之意,也有领悟生命之美。

在后半部分,“住庵事简吾何力,种树功高子有劳”一句,表明寺庙生活简单,不需繁复劳作,而“吏用公材当小试,把锄来趁雨如膏”则描绘出僧人在适宜的天气中,用工具耕作,以备将来种植之需。这里的“把锄来趁雨如膏”,形象地展示了农事活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

整首诗通过对寺庙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幅宁静、自足且充满生机的画面,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于自然界及其中生物的深刻理解和情感寄托。

收录诗词(359)

朱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卜居四明鄞县(今属浙欲)。绍兴八年(1138),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祠部员外郎、秘书少监、起居舍人。十一年,为中书舍人。秦桧恶他不附己,谪居韶州十九年。桧死,充秘阁修撰,出知宣州、平欲府。乾道三年卒,年七十一。名山胜景,游览殆

  • 号:潜山居士
  • 籍贯:省事老
  • 生卒年:1097—1167

相关古诗词

晨起

晓日光穿户,衡门起及晨。

檐垂冰折柱,涧涌雪镕银。

腊取一时乐,春期数日新。

曝书仍曝背,自笑巧于贫。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渊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时年五十予以正月二日游曹源庵年五十有二矣慨然书示同行

城里喧呼子不贪,乃能从我就僧谈。

平明且喜风收润,仰视只愁云向南。

靖节使年惭过二,斜川推日在前三。

吾生大似僧行脚,好问真空觅住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猗觉寮晚饭

卒律葛答美,钩辀格磔肥。

翁川茶不媚,何氏酒今非。

砚水添池浅,棋盘下子稀。

姮娥怜我独,未暮款窗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雪作儿童以衣袖盛之如柳花状

六花几岁不来南,大似优昙欲遇难。

瓦响急倾鲛鮹颗,袖宽先得柳花团。

莫忧荔子明年少,已是梅英向腊残。

骨冷魂清北风里,更临江槛俯惊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