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出自明代诗人胡应麟之手,名为《寓怀十二首》中的第七首。全诗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志向为主线,描绘了诗人年轻时的豪情壮志与对历史人物的仰慕之情。
首句“弱龄负奇尚,雅志诵坟史”,开篇即点出诗人年少时便怀有不凡的抱负,对古代典籍充满崇敬之心,通过诵读古书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接着,“访岳怀尚生,浮湘慕迁史”两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向往与敬仰,他渴望像古代的英雄一样,游历名山大川,追寻历史的足迹。
“杖策游中原,邂逅二三子”描绘了诗人独自一人,手持行杖,漫游于广阔的中原大地,偶遇一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分享旅途的欢乐与忧愁。这一场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裘马何翩翩,招要共生死”则通过描绘友人之间豪迈的风度与深厚的友谊,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与朋友们骑着骏马,穿着华丽的裘衣,无论生死都相互扶持,体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与共同面对困难的决心。
“经过渐离辈,感激昭王士”两句,诗人借古代历史人物如荆轲(渐离)与楚国的昭王士,表达了自己对忠诚、勇敢与牺牲精神的赞美。这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致敬,也是对自己理想人格的期许。
最后,“黄金空崔嵬,所愿非尺组。长揖辞诸侯,归耕汶阳涘”四句,诗人以黄金的空置与对权势的不屑,表达了自己对物质财富的淡泊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他选择辞别权贵,回归汶水之滨,过上宁静的农耕生活,体现了诗人对内心平静与自然和谐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年轻时的豪情壮志、对历史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内心平静生活的追求,是一首富有深意和个人情感表达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