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僧

从来多是游山水,省泊禅舟月下涛。

初过石桥年尚少,久辞天柱腊应高。

青松带雪悬铜锡,白发如霜落铁刀。

常恐画工援笔写,身长七尺有眉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翻译

自古以来,人们大多喜欢游历山水,夜晚在禅舟旁欣赏月下的波涛。
年轻时初次经过石桥,那时我还很年轻;离开天柱山已久,想必年龄已大。
青翠的松树挂着积雪,像铜锡装饰,白发如霜,仿佛落在铁刀上。
我常常担心画家会拿起笔描绘我,因为我身高七尺,眉毛浓密如同毫毛。

注释

从来:自古以来。
多是:大多。
游山水:游历山水。
省泊:停泊。
禅舟:禅寺的船。
月下涛:月光下的波涛。
石桥:古老的石桥。
年尚少:年纪还小。
天柱:天柱山(传说中的仙山)。
腊应高:指年岁已高。
青松:青翠的松树。
带雪:挂着积雪。
悬铜锡:装饰着铜锡。
白发如霜:白发如霜雪。
落铁刀:落在铁刀上比喻。
画工:画家。
援笔写:拿起笔描绘。
身长七尺:身高七尺。
眉毫:浓密的眉毛。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的生活情景和精神状态,语言简洁而富有意象。首句“从来多是游山水”表明僧人常年漫游于自然之中,以此洗涤心灵。紧接着,“省泊禅舟月下涛”则展现了僧人的静修生活,他们在月光下的涛声中寻找内心的宁静。

“初过石桥年尚少,久辞天柱腊应高”两句,通过对比早年轻盈时期和现在岁月悠长的情景,暗示僧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修行境界的追求。这里,“初过石桥”可能象征着僧人出家之初的心境,而“久辞天柱腊应高”则表达了他们对于更高精神层次的向往。

接下来的“青松带雪悬铜锡,白发如霜落铁刀”两句,以鲜明的对比手法展现了僧人的孤独与坚毅。青松在雪中仍然挺立,象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而“白发如霜”则描绘出岁月留给僧人的痕迹,“落铁刀”则是对其内心坚硬如铁的比喻。

最后两句,“常恐画工援笔写,身长七尺有眉毫”,表达了诗人对于僧人形象的担忧,怕被世俗之人的描绘所扭曲。这里的“画工”不仅是指绘画者,也可理解为外界对僧人形象的再创造和解读。诗中强调僧人的高大与精神上的坚定,如同七尺之躯和眉间的毫毛,都是不可动摇的。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僧人生活状态的描绘,以及对时间流逝和内心世界的反思,展示了作者对于禅宗修行者那份超脱尘世、坚守精神追求的深刻理解和尊敬。

收录诗词(408)

贾岛(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汉族。早年出家为僧。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 字:浪(阆)仙
  • 号:无本
  • 籍贯: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
  • 生卒年:779~843年

相关古诗词

赠僧

乱山秋木穴,里有灵蛇藏。

铁锡挂临海,石楼闻异香。

出尘头未白,入定衲凝霜。

莫话五湖事,令人心欲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赠翰林

清重无过知内制,从前礼绝外庭人。

看花在处多随驾,召宴无时不及身。

马自赐来骑觉稳,诗缘见彻语长新。

应怜独向名场苦,曾十馀年浪过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鹭鸶

求鱼未得食,沙岸往来行。

岛月独栖影,暮天寒过声。

堕巢因木折,失侣遇弦惊。

频向烟霄望,吾知尔去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再投李益常侍

何处初投刺,当时赴尹京。

淹留花柳变,然诺肺肠倾。

避暑蝉移树,高眠雁过城。

人家嵩岳色,公府洛河声。

联句逢秋尽,尝茶见月生。

新衣裁白苧,思从曲江行。

形式: 排律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