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史十忠诗(其三)丞相都督信国公文公

时平辄弃置,事迫甘前驱。

呜呼忠义臣,匪直科目儒。

江寒朔吹急,列城同一趋。

岂不寄便安,纲常乃当扶。

移檄倡诸镇,奋袂躬援枹。

川决莫我回,万险栖海隅。

天乎复不济,道穷竟成俘。

一死事乃了,吾头任模糊。

悠悠讥好名,责人无已夫。

三衢有魁相,投老作尚书。

形式: 古风

翻译

太平时期就被人遗忘,形势紧迫我甘愿走在前面。
唉,忠义之臣,不只是科举出身的文人。
江面寒冷北风吹得急,各城都一同奔赴前线。
难道不是为了寻求暂时安定?维护纲常才是首要任务。
发布檄文号召各镇,振臂高呼亲自击鼓。
洪水无法阻挡我前进,再大的危险我也要坚守海角。
苍天啊,为何不再援助,道路尽头我终究成了俘虏。
一死才能了结此事,我愿以模糊的头颅承担一切。
世人的悠悠议论,总是追求虚名,苛责他人无休无止。
三衢之地有位宰相,我年老时担任尚书一职。

注释

辄:就。
迫:紧迫。
匪直:不只是。
科目儒:科举出身的文人。
朔:北方。
纲常:社会伦理道德。
移檄:发布檄文。
援枹:击鼓。
川决:洪水。
栖:停留。
济:援助。
魁相:宰相。
投老:年老时。
尚书:古代官职,相当于现在的部长级官员。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时期的文学家刘埙所作,名为《补史十忠诗·其三》。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忠义臣子深切的赞美之情和对时局的无奈与愤慨。

"时平辄弃置,事迫甘前驱",诗人开篇即以时势安稳时的政治冷漠与紧急关头上的英勇作为对比,表明忠义臣子在危难之际总是挺身而出,甘愿牺牲。

"呜呼忠义臣,匪直科目儒",诗人感慨地称颂忠诚守节的臣子,他们虽然不被世俗的标准所衡量,但他们的行为却是儒家理想中的典范。

"江寒朔吹急,列城同一趋",这里描绘了一幅严冬中江河结冰、军队在严寒中行进的情景,突显出忠义之士不畏严寒,不避艰险。

"岂不寄便安,纲常乃当扶",诗人质疑,为何世道不公,使忠诚守节者不得以安宁之心,而是要在乱世中支撑着国家的纲常。

"移檄倡诸镇,奋袂躬援枹",这两句描写了忠义臣子转战各地、挥汗解衣的情形,以及他们在军事行动中的英勇与勤勉。

"川决莫我回,万险栖海隅",诗人表达了忠诚之士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他们虽身处绝境,但仍坚守岗位,不愿逃避。

"天乎复不济,道穷竟成俘",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对于天命是否能够改变、以及自己是否会陷入绝境的忧虑。

"一死事乃了,吾头任模糊",在面对生与死时,忠义臣子宁愿以身殉国,不惜牺牲生命,头颅虽可能落入敌手,但他们的事业和精神永不朽。

"悠悠讥好名,责人无已夫",诗末表达了对那些只知讥讽好名却不能真正担当的世人深感怨恨,对于忠义之士负有责任而未能尽者,感到无限遗憾。

整首诗充满着对忠诚守节者的赞美和对时局的不满与悲哀,是一篇情感真挚、思想深邃的政治抒情诗。

收录诗词(53)

刘埙(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学者称水村先生。南丰著名文人隐士刘镗之侄。宋末元初学者、诗人、评论家

  • 号:水云村
  • 籍贯:江西南丰
  • 生卒年:壎xūn 1240-1319

相关古诗词

补史十忠诗(其六)江西制置司都统密公

臣有置身义,岂计官崇卑。

偏将知死忠,不曰天下奇。

汉节既披靡,失位趋江西。

阃帐驻临汝,招来乐其归。

雪寒南浦愁,羽檄蕲济师。

一将奋风虎,鼓行亟飙驰。

踰岭疾战苦,裹疮呼健儿。

坐缚膝不屈,伏锧甘如饴。

小臣裨校耳,职也宜死绥。

庐州大将在,白首竖降旗。

形式: 古风

补史十忠诗(其二)池州通判权州事赵公

若人作何状,立节乃殊伟。

人言此蜀珍,位卑名未起。

坐分秋浦月,摄此千里寄。

沙头风色恶,寒城凛弘峙。

吾闻开关迎,弃遁亦复耻。

兹惟城郭臣,大义吾知己。

间道走帛书,洒血别玉季。

细君绝可人,双飞同一死。

南八彼男儿,此妇乃如此。

骨朽香不废,吾诗当青史。

形式: 古风

补史十忠诗(其四)参政行丞相事陆公

天地无托足,海天同隰光。

明知复何为,不忍隳三纲。

祼荐觊少延,讴歌宁远忘。

或者莒在齐,聊且帝一方。

竭蹶竟委顿,臣谋非不臧。

运去天莫留,力尽心弥强。

终不负吾主,名义天地长。

怀玺随龙游,举室水中央。

斯人文华士,乃尔百鍊钢。

机云傥通谱,应羞朝洛阳。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补史十忠诗(其八)枢密闽广宣抚使陈公

淳熙名宰孙,比德粹如玉。

决科魁伟英,骎骎荐冠肃。

类田烦谏疏,相嗔俄嗾逐。

补郡仍免归,黄流已漫陆。

天族日光薄,力疾支颠覆。

蹉跎南冠絷,道病死不辱。

往昔五峰堂,倾盖语跋烛。

斯人真妙人,哀哉悭厚禄。

长揖丙辰魁,各天并黄鹄。

不有二忠存,千古笑科目。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