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江陵王少府

分手频曾变寒暑,迢迢远意各何如。

波涛一阻两乡梦,岁月无过双鲤鱼。

吟处落花藏笔砚,睡时斜雨湿图书。

此来俗辈皆疏我,唯有故人心不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翻译

分别后季节屡次更替,彼此遥远不知各自怎样。
波浪隔绝了双方的梦境,唯有书信像双鲤鱼般传递着岁月。
写字时落花藏在笔墨旁,睡觉时细雨打湿了书籍。
如今世俗之人都与我疏远,只有老朋友的心依旧亲密无间。

注释

分手:分别。
频曾:多次。
变寒暑:季节变换,指时间流逝。
迢迢:形容距离遥远。
远意:远方人的心意或情况。
波涛一阻:被波涛阻隔,比喻距离遥远难以相见。
两乡梦:双方(两地)的梦境,指相互思念。
双鲤鱼:古代书信的代称,这里指书信往来。
吟处:写作的地方。
落花:凋落的花瓣,此处可能有哀婉之美感。
藏笔砚:落花藏在笔和砚台周围,形容文雅的环境。
睡时:睡觉的时候。
斜雨:倾斜的小雨。
湿图书:雨水打湿了书籍。
此来:从那以后。
俗辈:世俗之人,普通人。
皆疏我:都与我关系疏远。
故人:老朋友。
心不疏:心里的关系没有疏远。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因时空阻隔而无法相见的深沉乡愁。开篇两句“分手频曾变寒暑,迢迢远意各何如”表达了时间流逝,季节更替,与亲朋好友分别重逢的情感变化,以及对彼此情意的无奈和困惑。

接着,“波涛一阻两乡梦,岁月无过双鲤鱼”则通过水波阻隔、梦中的故乡以及岁月静好却无法如愿相聚的双鲤鱼,形象地展现了因距离而难以实现的心灵相通。

诗人在“吟处落花藏笔砚,睡时斜雨湿图书”中,通过吟咏之间落花掩埋笔砚,睡梦中斜斜细雨浸湿图书的情景,描绘了一个文学创作的孤独与哀愁,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对知识的渴望。

最后,“此来俗辈皆疏我,唯有故人心不疏”表达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的隔阂和疏离,但唯独那些旧友之情始终如一,不曾改变。这也许是诗人内心最深的慰藉。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个人感情的抒发,展现了古代士人对于朋友、家乡以及知识的渴望,以及面对时空阻隔时的心理感受。

收录诗词(341)

方干(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像于严陵祠配享

  • 号:玄英
  • 籍贯:睦州青溪(今淳安)
  • 生卒年:809—888

相关古诗词

寄李频

众木又摇落,望君还不还。

轩车在何处,雨雪满前山。

思苦文星动,乡遥钓渚闲。

明年见名姓,唯我独何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寄灵武胡常侍

青云直上路初通,已在明君倚注中。

欲遣为霖安九有,先令作相赞东宫。

自从忠谠承天眷,更用文篇续国风。

最是何人感恩德,谢敷星下钓渔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寄杭州于郎中

虽云圣代识贤明,自是山河应数生。

大雅篇章无弟子,高门世业有公卿。

入楼早月中秋色,绕郭寒潮半夜声。

白屋青云至悬阔,愚儒肝胆若为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寄普州贾司仓岛

乱山重复叠,何路访先生。

岂料多才者,空垂不世名。

闲曹犹得醉,薄俸亦胜耕。

莫问吟诗石,年年芳草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