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延之赞

毗卢无生之藏,震旦有道之器。

谈妙义借身为舌,擎大千以手为地。

机锋不减庞蕴,而解文字禅。

行藏大类孺子,而值休明世。

舒王强之而不可,神考致之而不起。

此天下士大夫所共闻,然公岂止于是而已乎。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僧人释德洪所作,名为《潘延之赞》。诗中赞美了潘延之先生的非凡才学与高尚品德。诗人以“毗卢无生之藏,震旦有道之器”开篇,将潘延之比作佛经中的智慧宝藏和中华大地上的道德典范,高度赞扬其深邃的智慧与高尚的人格。

接下来,“谈妙义借身为舌,擎大千以手为地”描绘了潘延之在谈论高深佛法时,仿佛能借自身为语言工具,以双手承载着宇宙万物,展现了他超凡脱俗的智慧与胸怀。诗人进一步将潘延之与古代高僧庞蕴相提并论,同时指出他不仅精通文字禅,更在行动上展现出如孩童般的纯真与谦逊,但又恰逢盛世,受到君王与先祖的推崇。

最后,“舒王强之而不可,神考致之而不起”表达了对潘延之不为权势所动,坚守自我原则的敬佩。诗人认为,即使是强势的帝王也无法强迫他改变,而先祖的召唤也无法使他起心动念。这不仅是对潘延之个人品质的高度评价,也体现了诗人对其人格魅力的深刻认同。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对比,展现了潘延之先生在智慧、品德、行为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以及他在复杂社会环境中保持独立人格的坚定意志,是一首充满敬意与赞美之情的作品。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郤子中赞

师黄叔度以筑太平之基,追韩退之以策翰墨之勋。

故语妙如其浑厚,论高如其精神。

超然挺特,华裾逸群。

富贵之气已如透花之春色,功名之志又如欲雨之层云。

秃巾折角,置之岩石亦不以为屈。

长剑拄颐,图之凌烟亦不以为伸。

盖虚以阅世,不可得而疏亲也耶。

形式: 古风

李运使赞

风度凝远,和气如春。绿发授道,精敏绝伦。

名冠缙绅,挺然忠义。知国知兵,如唐陆贽。

顷者天府,奉使江南。昼锦之荣,父老聚观。

顿节西州,盗发江浙。提师百万,荡其窟穴。

凯旋而还,口不言功。但欲使民,生于死中。

重临南楚,化行郡邑。如春在花,不见痕迹。

恢躁坦夷,易亲难忘。视其胸次,山包海藏。

宜宿玉堂,宜在黄阁。跬步可待,昂霄耸壑。

长沙之民,自怀其私。龛此画像,饮食必祠。

形式: 四言诗

简缘居士赞

言似简缘公,法身有比并。

不似简缘公,法身有少剩。

平生赤吉历,两眼光迥迥。

舍得大士打门椎,掣肘归去叫不应。

开个铺席在街头,有药只解医禅病。

形式:

瓦瓢赞

异哉此瓢,脩吭矬身。弗生爪蔓,生陶家轮。

我疑其中,藏十洲春。昔有列仙,杂于市人。

屋檐悬之,自旦及申。辄入其中,偃仰而卧。

而楼居者,见之胆破。遂从之游,推挤莫可。

挽而同登,相向而坐。如四老人,会商山果。

唯简素公,道貌天容。岂其人欤,出处略同。

道山岿然,弱水之东。何时来归,泠然御风。

而以此瓢,挂之瘦筇。我作妙语,天葩粲红。

形式: 四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