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翁有诗再用前韵三首(其一)

文章仙伯记仇池,每想横斜竹外枝。

未放柔柯攒玉雪,稍看红蒂染燕支。

别来望远凭谁寄,老去寻春只恐迟。

把酒问花花解语,定应催促要新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文章仙伯忆起仇池,常常想起竹子那横斜的姿态。
还未让柔嫩的枝条积聚如玉似雪的洁白,已能隐约看见红色花蒂染上胭脂般的色彩。
离别后想要寄去遥远的思念,却怕随着年华老去春天的脚步会更快。
举杯向花儿询问,它们似乎懂得人的心意,一定会催促我创作新的诗篇。

注释

仙伯:对诗人的尊称,可能指某位文人。
仇池:地名,可能与诗人的情感或回忆有关。
攒玉雪:形容枝条洁白如玉,积聚如雪。
红蒂染燕支:比喻花蒂颜色鲜艳,如同女子化妆用的胭脂。
凭谁寄:无人可托,表达思念之情无处寄托。
寻春:寻找春天,暗含时光流逝之意。
把酒问花:借酒浇愁,以花为友,寻求心灵交流。
花解语:赋予花儿理解人的能力,象征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新诗:指诗人即将创作的新作品。

鉴赏

这是一首宋代诗人尤袤的作品,属于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七言绝句。诗中充满了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深情寄托。

"文章仙伯记仇池,每想横斜竹外枝。"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不断追忆,"文章仙伯" 可能是指一位文学素养极高的人物,而"仇池"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名。在这里,"记"和"想"两个动作暗示了一种深沉的情感投入。"横斜竹外枝" 则描绘出一种超然独立的景象,竹子常被视为君子的象征,这里可能寓意着诗人对高洁品格的向往。

"未放柔柯攒玉雪,稍看红蒂染燕支。" 这两句则是对春天景色的描绘。"柔柯"指的是梅花,而"攒玉雪"形容其洁白无暇;"红蒂"则是指初放的桃花,而"染燕支"则是在形容花瓣随风轻拂,带有一种生机勃勃之感。整体上,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春日美景的细腻描绘。

"别来望远凭谁寄,老去寻春只恐迟。" 这两句则流露出一丝离愁和对时光易逝的担忧。"别来望远" 表达了诗人对于即将到来的分别所持有的无尽眷恋之情;而"凭谁寄" 则是在询问能与之共享这份情感的人是否存在。"老去寻春只恐迟"则是对时光流逝的深切体会,诗人担心自己年华老去,而未能将春天的美好完全领略。

"把酒问花花解语,定应催促要新诗。" 最后两句则是一种文学上的自嘲与挑战。"把酒问花" 是一种浪漫的想象,似乎在询问大自然对诗意的理解;而"花解语" 则是在表达大自然本身就是一种语言,一种超越文字的表达方式。"定应催促要新诗"则是诗人对于自己创作的自我要求和期许,似乎在告诫自己,要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文学成就。

总体来说,这首诗既有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描写,也有对人生易逝的深刻感慨,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自身创作的严苛要求,构成了一个多层面、情感丰富的艺术境界。

收录诗词(75)

尤袤(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小字季长,晚年号乐溪、木石老逸民。南宋著名诗人、大臣、藏书家。祖父尤申,父尤时享,治史擅诗。绍兴十八年(1148年),登进士第。初为泰兴令。孝宗朝,为大宗正丞,累迁至太常少卿,权充礼部侍郎兼修国史,又曾权中书舍人兼直学士。光宗朝为焕章阁侍制、给事中,后授礼部尚书兼侍读。卒后谥号“文简”。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并称为“南宋四大诗人”。原有《梁溪集》五十卷,早佚。清人尤侗辑有《梁溪遗稿》两卷,刊行于时

  • 字:延之
  • 号:遂初居士
  • 生卒年:mào)(1127年—1202年

相关古诗词

大暑留召伯埭

清风不肯来,烈日不肯暮。

平生山林下,散发颇箕踞。

一官走王事,三伏在道途。

我非褦襶儿,亦尔困驰骛。

居然恋俎豆,安得免羁絷。

区区竟何营,汩汩此飘寓。

渊明应笑人,有底不归去。

形式: 古风

己亥元日

玉历均调岁启端,东风又逐斗杓还。

萧条门巷经过少,老病腰支拜起难。

白发但能欺槁项,青春不解驻朱颜。

馀龄有几仍多幸,占得山林一味閒。

形式: 七言律诗

乐山堂

草堂有遗基,榛莽岁月久。

我来始经葺,挹翠开户牖。

群山供啸傲,万象皆奔走。

所以名乐山,欲企仁者寿。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台州郡斋杂咏十二首.双岩堂

两岩郁青苍,中有堂突兀。

回廊外环绕,脩竹布行列。

悬崖上幽径,窥壁见遗碣。

面墙谁所筑,除去碍膺物。

形式: 古风